《诗韵悠悠》教学活动设计
以音乐活动为支撑的音乐课堂模式,建立在音乐教育“新体系”实验的基础之上,是将其教学理念运用到本土教材上的尝试。即一节课,以若干个小的音乐活动组成的课堂模式。每一个小活动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目标达成与活动呈现,而其间却相互联系与支撑,最终实现整节课的大目标。
教学内容:
苏少版三上第五单元《诗韵悠悠》,欣赏童声合唱《读唐诗》,歌唱《游子吟》。
教学目标:
1. 投入地参与听赏、节奏吟诵、歌唱等活动体会并表现古诗的韵味,尝试用歌声、动作表现《游子吟》的蕴含的深厚情感。
2. 练习用连贯、有控制的声音歌唱,表现古诗歌曲的气韵。
3. 通过聆听、诵读、律动、歌唱古诗等活动,巩固已学节奏型,感受卡农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诗意韵与音乐韵律相结合的音乐体验活动。
难点:学生对声音的控制与表现能力不佳,在歌唱中音高变化时声音统一比较困难。
针对目标与重难点,本课教学设计的活动将通过动作加强对音乐的体验、结合情境进行气息的训练为核心展开。
音乐活动设计:
活动一:“走”进唐诗(导入活动)
1.“同学们都在语文课中学习了许多唐诗,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诗句,如清泉般流进我们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体会它美妙的韵味。”
2.师示范“走”的动作(两拍一步,诗人踱步的样子),“看一看,老师的脚步和音乐是怎样配合的?”邀请学生一起加入随乐行进中来。
3.随乐做固定音型动作“X X X —”,带领学生将动作做得连贯而线条饱满。(师加入歌词念白,再加入音响中的童声演唱。)
活动二:以节奏诵读为基础的动作与声音卡农活动。
1.出示歌词(格子谱),学生按节奏诵读。掌握后一边读一边做固定音型动作,注意动作与声音感觉的统一。
2.听歌曲齐唱部分,边听边做动作,同时心里随节奏默唱。
3.听歌曲卡农部分,听一听,除了歌唱,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4..分两个圈分别随歌唱和念白做固定音型动作,注意观察两个圈的动作有什么关系?
4.师生合作的唱与念的卡农活动。
活动三:诗句的节奏表现活动(歌曲的节奏学习)
1.“这首歌的歌词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随学生的表述,出示相应的诗句。
2.出示节奏,分别带领学生拍一拍。志愿者尝试选择其中的节奏诵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再学着诗人的样子踱步,带领大家念一念。
3.“老师也想为大家吟一首诗,听一听,我用了这上面的哪些节奏?有哪一句的节奏是这上面没有的?”明确节奏后,学生吟诵《游子吟》,音乐伴奏。
活动四:气息的训练活动。
1.“游子即将远行,妈妈将不舍融入长长的线中,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进衣服里,盼望他早早地归来。”在音乐中带领学生做缝衣的律动。
2.看字母谱与老师的手势唱谱,再用u哼唱:
4/4 3 — — —|5— — —|2— — —|5 — — —|
6 6 6 — |3 3 3 —|6 — 3 2 |2 — 1 — ||
稍熟练后加入动作,注意用如线般轻柔而悠长的气息表现。
再加入歌词唱一唱(“一针一线,密密缝,密密缝,啊——快归!”)
3.学生诵读诗句,老师唱下面的旋律(钢琴伴奏)。注意两个声部间的相互聆听与声音统一。
活动五:歌曲的演唱与多声部表现。
1.“其实,游子的心是与母亲紧紧在一起的,是随着母亲的歌声而起伏的——”师生交换声部:生唱母亲的旋律,师范唱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两者音高起伏是同步的。
2.出示歌曲旋律线,老师再次范唱,学生用u哼唱,再加入歌词。
3.二声部活动(1):师唱母亲的旋律,并做缝衣的律动,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二声部活动(2):为歌曲的演唱加入诵读的二声部卡农,以双圈进行,边唱(念)边做固定音型动作。
5.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综合表演活动:第一遍齐唱,集体边唱边做踱步的动作;第二遍生齐唱做固定音型动作,师唱“母亲”的旋律并做缝衣的动作;第三遍学生分为两个圈,做唱-念卡农,并做相应的固定音型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