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48
post:490048

魏俊晨 数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设计》

  • 发布时间:2011-12-31 18:20
  • 作者:魏俊晨
  • 点击量:

“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设计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页第10-12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本节课,揭题环节开门见山,明确复习的内容。梳理知识的环节,以操作为线,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建构,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各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复习中的主体地位。应用环节,层层推进,题型的开放与呈现方式的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环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再一次梳理头脑中的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周长的含义,解决一些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掌握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在操作过程中自主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85cm的小棒,一根细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开门见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

[新课伊始,教师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迅速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到全课学习任务上来。]

二、梳理——操作为线

1.想一想: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阅读课本,重温学习内容,再在同桌间互相口述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周长的含义;

◇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学生操作:同桌合作,各用8根小棒分别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视频展示两位学生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围成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思考:围一个长方形,至少要几根同样长的小棒?围正方形呢?

3.如果每根小棒长5cm,围成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解法。学生交流的方法可能有:

1)根据小棒的数量计算周长。

长方形:5×8=40cm

正方形:5×8=40cm

2)根据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计算周长。

长方形:15+5=20cm 20×2=40cm

正方形:10×4=40cm

4.在学生交流了上面第二种算法之后,教师出示下面两图,计算周长各是多少。

12cm

6cm

6cm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长方形:12+6=18cm  18×2=36cm

正方形:6×4=24cm

评析板演,结合学生对算式的解释,让学生用彩笔描出图形中相应的各边。再填写如下“续表”:

 

   

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

 

 

 

正方形

 

 

 

[有效的操作活动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借助操作回顾温习已学内容,通过表格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构而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印记是结构化的、牢固的、稳定的。]

三、应用——加深理解

1.先进行必要的测量或操作,再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四人一组,每人选择1个图形,先测量或操作,再计算周长。

小组内互相评改,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三角形和梯形的各边长,发现各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六边形的六条边都相等;第四个图形不能用尺直接测量,可用一根细线围一围,再量出这根细线的长。

小结:计算图形的周长,首先要理解周长含义,还要选择合适计算法。

2

 

 

 

1观察:篱笆是由哪几条边合成的?

2)交流:怎样求篱笆长多少米。

3)思考:能围成一个正方形菜地吗?如果能,围成的正方形菜地的边长是多少?

3.学生继续观察“梳理”环节中的长方形图。

12cm

6cm

 

 


师:如果一张这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要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正方形)

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图和正方形图。思考: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等于长方形的周长吗?为什么?

12cm

6cm

6cm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2

6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问题以及如何解答之后,教师将一张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的一角折起来,得到一个新图形(如右

),求图中空白部分的周长是多少?每位学生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新图形的周长和原长方形纸周

长有什么关系,再在课后动手实践,如图折一折,仔

细观察,探讨问题如何解决。

[应用环节,教师为学生调制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既能“吃饱”,又能“吃好”。第1组题,着重基础,关注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算法的选择;第2组题,体现应用,通过变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组题,力求拓展,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四、总结——体验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与交流,依靠大家的智慧对本学期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你都掌握了吗?你还需要指导的是哪些方面?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再填写下表:

 

学习情况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理解其特征。

 

2、能准确理解周长的含义。

 

3、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与周长有关的问题。

 

我还需要指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反思、评价,增加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释放评价的空间。本环节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初步学会自我评价,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是进行单元知识网络的再一次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