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二(三年级)《平衡:凳上合作换位走》教学设计
南师大附小 吴海霞
一、指导思想:
本课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围绕与健康有直接关系的体能──平衡进行重点教学,通过练习着重发展学生的平衡素质、力量素质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并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课中让学生学习两人在一定间距的凳子上平衡换位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合作控制身体平衡,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和模仿能力比较强,喜欢富有挑战的活动,具备一定的平衡走运动基础,但他们对于凳上合作换位走之类活动接触的比较少。本课练习中,学生需要在不同高度的凳子上完成平衡走、合作换位走,需要有效控制身体重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性别差异、技能及体能差异出现练习困难,教学时需要区别对待。此外,换位走的学习属于合作练习,需要教师优化教学顺序,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帮助和保护,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材分析:
平衡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生活运用基础的活动内容,对于增强学生力量、平衡能力,发展协调性、节奏感、空间位置感均有很好的作用。本课是我校三年级校本教材《平衡与力量》教学单元中的第3课时,具体学习内容为:凳上合作换位走。本课教学重点是两人在凳子上同时跨步进行换位走,教学难点是换位时两人合力控制身体平衡。
四、教学流程:
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围绕场地慢跑,让学生熟悉场地和器材。热身活动中,利用凳子让学生热身的同时,模仿各种单人和双人平衡力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控制身体重心合作平衡的身体感受。主教材“凳子上的合作换位走”,从两人合作站凳小游戏导入两人互换凳子站位。学练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模仿体验、发现方法、合作学练、小组比赛以及拓展应用等等,逐步让学生掌握两人合作平衡换位走的方法。在熟练掌握后,变凳子为6个一组的独木桥,引导学生在凳子上行走相遇时应用所学动作成功通过,不掉下凳子。课中根据各小组的练习情况逐步变凳子为左右排列,直至12张凳子排列成U型桥进行练习与比赛。学生在独木桥上的练习从一次相遇逐步过渡到两次、三次相遇,提高了练习的难度和趣味。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在活泼轻松的音乐伴奏下放松身心,并进行课堂学习的小结。
五、特色和亮点:
1、本课上课器材为学生音乐凳,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长方体凳子的各面颜色、高度和面积有一定的差异,课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差异变化逐步提升练习的难度和趣味;热身操中让学生模仿各种单人,双人的平衡动作,让学生体验身体重心的变化,主动控制平衡,为主教材的学习做好身心准备;课中在学生掌握合作换位走的动作方法后,将凳子拼搭成独木桥,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变化排列方法,改变独木桥的形状,模拟生活中的相遇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技能灵活应用。
2、素质游戏环节,利用场地上的凳子带领学生一起连续走台阶,为这节课的运动负荷做一个补偿性练习;最后,本课的伴奏音乐,无论是在慢跑、热身操、平衡走还是最后的放松环节都选择了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学生非常喜欢。
3、教学方法上采用原地,再上凳子练习;平衡换位走的练习从一次相遇逐渐过渡到多次相遇换位的教学步骤,由简单到有一定难度。练习中,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提高练习质量,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教师则重点帮扶弱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