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想望》教学反思
严芳
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中的第三课《隔海想望》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力求课程内容生活化,有意识地把教材进行了组合。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互相交流,提出疑问,引导探究,解决疑问,再谈内心真实感受,这样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感受到台湾的美丽与富饶,体会大陆人们勤劳、奋进、永不放弃的精神,才有今天日新月异的台湾,明确地知道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了达到这种预设的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第二个活动是感受台湾的美丽与富饶;第三个活动是了解台湾的开发与建设。意在让学生明白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台湾特殊的地形、地质、气候,以及两岸人们共同开发建设的结果。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我还采用了让学生介绍、汇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引导者。从这节课来看,我认为我与学生的关系的定位比较符合当今教学改革的模式,不再是以往那种师问生答、师说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主动介绍、主动讲解,我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没有单一地运用教材中的范例,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的体验、采访的人或事入手,比如:了解台湾风光是,我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台湾的,说说台湾的见闻;在介绍物产时,问学生吃过台湾的水果吗,有什么感受。这样的设计,就源于学生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在介绍风光时,我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当小导游,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教学中我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优美的音乐渲染祖国的大好山河、台湾的美丽风光,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听音乐欣赏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与情感的沟通,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爱。
本课不足之处是在整节课上,对于学生的情感调动略显欠缺,三块活动的设计初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过渡语上不够自然,使得每个环节不是连的那么紧。在课堂上有许多闪亮的教育契机被我放弃了,比如:学生在答到台湾物产如此丰富时,有个学生说如果特被别的国家占领了,那么别人就可以得到许多实惠,而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及时进行引导而是一笑而过,其实这时我应该告诉学生,是的台湾有这么丰富的物产资源,如果被别人占去了那就是我国的一大损失,这样可进行提醒学生明确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生汇报介绍有关课前收集的资料时,我没有把学生的收集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恰当的整合与处理,使得整节课学生是学生的汇报,老师是老师的讲解,没有有机融合,今后在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养,在教学中准确提问,学会倾听、学会及时评价,抓住课堂上新生问题进行及时引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