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289
post:492289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1-12 09:40
  • 作者:曹海永
  • 点击量:

自主体验:让心灵“进入”文本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曹海永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不断呼吁、梦想未来的动人事迹,赞颂了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在教学“坦然面对”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恩科西顽强抗争精神的一个词语,即“坦然面对”。接着请学生说说“坦然面对”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出恩科西“坦然面对”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体会病魔的可怕和生活的残酷。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想象、表达,即自主体验。

[案情]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恩科西坦然面对病魔、面对生活的动人画面。让我们把关注的视线聚焦到这位可歌可泣的“艾滋病小斗士”身上。当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的百般折磨时,他会怎么做?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师:(直接喊起一位学生)你来说说看。

生:(迟疑地)我觉得他应该……(思考了一会儿)他应该不会像别人那样悲观消沉。(接下来重复课文内容)

生:(主动举手)我觉得他会微笑着去面对。

师:说得不错。他还会怎么做呢?(未能及时引导)

生:他会一个人偷偷哭泣,而不在养母面前号啕大哭。(有点背离主旨)

师:当恩科西因为艾滋病而遭受别人的歧视、嘲笑和疏远时,他虽然也很难过,也会失落,也感寂寞,但坦然的他会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

生:坚持就是胜利。(空洞的大话)

生:他会说:和艾滋病人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不要再疏远我们了。(偏离话题,这应该是对别人说的)

师:当养母因为恩科西的病情而伤心流泪时,恩科西望着养母日益苍白瘦弱的脸,想着养母十多年含辛茹苦地照顾自己,内心是多么地不舍呀!但懂事的他却微笑着安慰养母——(学生踊跃举手)

生:妈妈,您不要难过了,我现在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

生:妈妈,我已经挺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会坚持下去的。

生:妈妈,您不用伤心哭泣,能得到您的温暖与爱护,我已经很满足了。

生:妈妈,我虽然就要死去,但我的精神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

师:对艾滋病魔的无所畏惧,对世俗偏见的无所顾虑,对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无所悲观,总是平静地、安定地面对病魔、面对生活,这就叫“坦然面对”。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读出它应有的温度和精神内涵。

[诊断]

这是笔者一堂市级公开课的教学片断,其目标是让学生在三个明确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引下,真切感受恩科西坦然面对病魔、面对生活的具体画面。然而审视教学中的对话不难发现,学生在表达情绪上显得胆怯而平淡,在表达内容上不免空洞与肤浅。案例表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生的心灵没有“进入”文本,而是在文本情境之外无助徘徊。那又是什么滞碍了学生心灵的“进入”呢?

1.文本感知不到位。我一直草率地以为这段文字比较简单,没有“嚼头”,这种轻视文本的意识致使我倾心于三个问题的表述,却“闲置”了文本。学生只是读了一遍课文,说出了“坦然面对”的意思,找到了“坦然面对”的内容,对文本的感知可谓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我却迫不及待地试图以三个问题引发课堂的精彩生成,这显然是缘木求鱼、求成心切。学生由于与文本接触、磨合时间仓促,对文本尚未加以深入的把握和细致的揣摩,自然难有深切的感悟和体会,这样交流中的迟疑、重复、肤浅以及背离主旨、偏离话题就不足为怪了。

2.生活体验不到位。学生的心灵里显然匮乏文本所需的生活体验,他们不了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也就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等。虽然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交流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资料,但他们交流的都是类似“艾滋病的症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常识性资料,而没有涉及艾滋病病人、尤其是患病儿童生活的典型事例和具体细节。恩科西的感人事迹因为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而黯然失色,学生因为未能真正进入恩科西艰辛而痛苦的生活世界,自然难以“情动而辞发”,只能被动地“传话”、“答话”、“蒙话”了。

3.教师引领不到位。审视教学案例,看不到教师引领的循循善诱和深情投入,课堂波澜不惊,教师明显“缺席”。课堂上只有教师的问话、学生的答话,却不见应有的师生“对话”。我固守着自己精心为学生设计的问题不放,让学生在我的“问题”里思考、想象、表达,自己却“闻而不语”、“评而不力”。这种作壁上观的做法,不仅漠视了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心灵“进入”文本失却了“情绪”感染和震撼;也缺乏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开启,错失了诸多点拨的契机,影响了学生心灵“进入”文本的程度与效度。

[重构]

在一种条分缕析的反思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文本解读的“自主参与”,其实是离不开文本、生活和教师的力量的。那么,怎样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充分体悟和感受呢?带着这样的自觉拷问,我再度构想《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

一、文本细读:撑起一道门

“蚕食桑而后吐丝,蜂采花而后酿蜜。”文本是学生心灵“进入”的凭借和归宿,文本细读就是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把握文本所营造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可抓住“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这句话,让学生品读“虚弱”,从体重、外貌、体质等方面想象恩科西此时的状况,读出“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中所饱含的痛心与怜爱。同时,联系上文“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让学生透过“挺”字想象恩科西这些年来所遭受的折磨;联系恩科西报名上学时的“轩然大波”,想象其可能遭受的歧视和嘲笑、疏远和排斥,体会其生活的艰辛、残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对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由衷敬佩。如此细读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心灵的“进入”才有坚实的支撑。

二、生活参与:推开一扇窗

学生与“艾滋病小斗士”的生活相距甚远,与文本存在着一种先在的隔阂。只有推开窗儿,心灵才能“进入”文本,饱“览”无限景致。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如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艾滋病的细节化、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具体资料;让学生观看一组身患艾滋病儿童的图片,通过骨瘦如柴、口吐白沫、满身针眼的儿童画面,让学生直观认识艾滋病魔的严重危害;联系生活中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人的表现,体会恩科西“坦然面对”的难能可贵等。生活体验的参与将使心灵直抵文本深层,激发学生更为细腻的体验。比如问到:“当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的百般折磨时,他会怎么做?”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不喊一声疼”等。

三、教师融入:架设一座桥

让心灵“进入”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智慧达成的。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以精当的引领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律动和内在的表达。比如指导性引领:在学生说到“我觉得他会微笑着去面对”时,教师可及时引导:“你看到了他微笑的神情,其他同学还看到了什么呢?”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想象。再比如提升性引领:“是的,恩科西用‘默默地忍受’诠释了另一种坚强。”“微笑着承受一切,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这又是多么感人的境界!”还可以是拓展性引领:“听了你的话,我不禁想起江苏卫视‘感动2006人物’之一——那个八岁的小女孩佘艳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如此的对话引领,必将带来师生美好的精神相遇,学生的心灵也会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