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许海雁
《有趣的发现》是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自己做好了准备,可是,在课堂上,孩子们竟然为了我原先没有设想到的一个小问题“吵架”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别急,请耐心地往下看。
那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准备开始上语文课。当课文一点一点地很顺利地进行下去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小手突然举了起来。他说:“老师,我们学了这么多课文,我现在有个问题,这个岛上究竟有几种昆虫?”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然是2种啦!——这是我当时下意识在大脑里回应出来的答案。但是,很快,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中隐含的意义:有的孩子对于课文当中一些语句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怎么办?抓紧时间赶紧上完?还是停下来去纠结这个小问题?
最终,具有强迫症的我还是决定,把问题解决掉再继续下面的课文内容。
首先,举手表决。你认为岛上究竟有几种昆虫?答案分为两类:2种和3种。而且人数的比例居然还不相上下。这样的局面坚定了我要继续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信念。
接着,阐述观点。你为什么认为种类有这么多?认为是2类的孩子们说,岛上只有两种昆虫,就是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而认为是3类的孩子们说,岛上还有一种昆虫,就是翅膀小的昆虫。
说到这里,“2类派”不服气了:不是明明已经说了吗?岛上只有两种昆虫,翅膀小的已经逐渐消失了啊。
“3类派”立刻反击,是啊,既然说是逐渐消失的,那么一定是存在的,只有存在了,才能够有“逐渐消失”这么一个过程啊。
……
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
此时,我不得不出场了,不然课堂就要炸开锅了。
看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从这句话里,你明白了什么?“要么……要么……”意思就是除了这种、就是那种,只有2种选择,没有第三种了。另外,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究竟在奇怪什么啊?如果三种昆虫都存在的话,他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说清楚自己的观点之后,“3类派”仍然不“屈服”。仍然让我解释,第三类翅膀小的昆虫究竟上哪儿去了。哈哈,原来他们是要“死个明白”,嘻嘻!
其实,后来我想了想,翅膀小的昆虫也许就是达尔文觉得奇怪的地方,于是他就假设翅膀小的昆虫原本是存在在这个小岛上的,然后去进一步探究它们消失掉的原因,于是便有了课文后面的内容。
又或者,小岛上可能原本真的存在这样的翅膀小的昆虫,由于环境的关系,后来就逐渐消失掉了。过去的事情,谁又说得清楚呢?
于是,最后的解释就是,其实这两种说法是存在时间差的,不能拿到同一个时间点去进行争执究竟谁对谁错。在过去,也许真的存在3种昆虫,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种消失了,逐渐变为了2种昆虫。而当达尔文来到小岛上的时候,就只剩下2种昆虫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许是从某方面对这篇课文的一个很好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