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认识人民币的课堂上,学生能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和简单的购物技能。难点在于换币和购物,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了虚拟的换币和购物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孩子进行理解,但是,笔者认为,孩子的智慧是在指尖流淌的,多媒体课件再丰富、再漂亮都不能代替孩子实际的操作,很多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天,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孩子带人民币进行操作,但是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1、带真币,固然能帮助孩子理解,能真正把生活中的换币、购物情节移植到课堂,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现行的角币非常少,要求家长准备大量的角币确实比较困难,两一方面,使用真币存在遗失、毁坏的可能性,不太合适。
2、使用打印的人民币或者教学用币,好处是能大量复制,方便携带和使用。但是我们往往看到课堂上假币满天飞,孩子不能很快的把教学用币整理好,往往这边教师一家喊停了,那边学生手上还攥在一大笔人民币不知何去何从。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实际的让学生去操作是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经验的必要环节,那么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认知和使用人民币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展开了以下教学准备活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若干张教学用币,并在家中尝试整理,第二天几乎所有学生都做了非常好的整理,请看。
通过提前的整理工作,孩子在课前进一步熟悉了人民币,和人民币初步进行了沟通。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自己把人民币按照元和角的不同单位进行了分类,并按照面值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序,在这个过程中也初步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另外,还有不少孩子在整理的过程中,计算了人民币的张数,统计了总额。
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借助之前的预习,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人民币,付币和找币的过程中孩子能快速从整理夹中取出货币进行活动,活动完快速整理,整个课堂进行的更加有条不紊,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