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雄无畏的献身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而抗洪抢险对学生而言,应该说比较陌生、遥远,学生没有情感体验。教学这课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在课堂上体现个性化阅读?在课中我作了以下的两点尝试:
一、 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自我体验提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增加学生潜心读书,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有时间从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能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见解,那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收获。为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肺腑的场面,其中镜头特写了(板书:保大堤 战洪水) 救灾民三个典型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子弟兵是怎样保大堤,战洪水的。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2到4自然段,用你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你的一颗温热的心去感受,用你独有的情感去体会,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再读一读。”“在‘保大堤’和‘战洪水’场面中,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个场面,为什么?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那也是你的收获。(学生说)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想在这段中有使你感动的,让你惊心动魄的句子吗?找出来读一读。(学生找、 说)
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说,让他们读中感悟,读中悟情。特别是在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精神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官兵们身扛一百多斤的沉重的沙包,脚踏的是割破脚趾的嶙峋的片石,还要来回奔跑,脚趾被割破了,鲜血淋淋,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伤痕累累’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什么?(有的战士身上怎样,脚上怎样,手上又怎样了,你想到过吗?)此时的你想对我们战士说什么?”……学生回答各有千秋,有的说:“人民子弟兵,你真伟大”,有的说:“你是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我们佩服你”有的说:“人民子弟兵,你们辛苦了,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你一心一意保住大堤,你是我们的榜样”……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探究性研究、理解、评价、鉴赏文本,个性得以大力张扬,达到了阅读自我体验的提升,体现个性化阅读。
二、 成功运用多媒体,震撼学生心灵,点燃阅读激情
抗洪抢险场面,对于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是缺少体会的,是比较遥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贯穿教学,引导学生回顾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中,解放军战士抢险的场面,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的欲望。课中运用多媒体播放战士们在抗洪抢险中的英勇无畏,伤痕累累的画面,不怕牺牲而倒下的镜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通过让学生手挽手,肩并肩抵挡洪水的体验,在乐声中向英雄们敬队礼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引发了联想,这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多次通过声、形、色再度冲击学生感官,从而升华情感。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虽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读,但学生读的形式不够多,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去交流,还是牵着学生走。在课堂中,老师应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促使学生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