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the snack bar听课随感
今天听了两节风格迥异的优质课,给自己日常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启发。先说王老师的课,我觉得很扎实,更似平时的家常课。正如杨老师所言,王老师教学有柔软度,将教与学交融的比较贴切,老师没有以老师的口吻一味地告诉学生知识,而是给了孩子更多接触、体验和操练的机会。王老师课上少了急躁,多了很多给孩子演绎,表达语言的机会,刚开始觉得她是不是请的组太多了,实际不是,语言训练只有到了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飞跃,量的充分是保证质变的重要根基。别小看这一组组孩子的表达,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巩固与再现,将第二课时的课时特点较好地得以落实,在原先语言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季老师的课很生动有趣,老师教态非常亲切自然,孩子一定非常喜欢这样的老师上课。 季老师上课很用心,每一环节都处理的很完整,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之前一次次地试上定是花了不少心思。在季老师课上,将:Learning is great fun! 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她的课上,不仅孩子们发出阵阵笑声,沉浸在其中,听课老师也是紧跟着季老师,深怕漏掉什么好玩的金点子,尤其喜欢课上的一些教具,可能有点多,但是只要适合本节课,适合孩子,为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又未尝不可呢?特别觉得Bobby和Sam的手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头饰未必能比手偶起的效果好,因为cartoon time里不少需要表演的部分还是拿手偶更加好操作,也更直接。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再结合自己之前的准备,觉得这样的研讨很有必要,之前带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听别人的课,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原本的设计,和其他老师哪些地方设计的是一样的?有哪些地方不相同?为什么别人如此设计?我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带着诸多的思考与准备是听课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今天特别明显,听完就将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用笔勾了出来,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也打星号加以标志。和两位老师还有一些说课的老师相比,我觉得自己有一块内容做的很好,就是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这一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课上的指导,经过反复对文本的研究,我发现本单元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是个很重要的语言点,学生说起来的时候存在着一些困难,也会产生一些错误,如:a juice, two hamburger,在我们鼓励孩子自由、自主、自然表达语言的同时,我们还要多关注孩子的语言是否正确,是否合适。从学英语的起始就应该及时纠正孩子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否则孩子一次次地重复相同的错误,到后面就很难纠正,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我特别设计了I can use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就是看孩子是否会正确运用本单元提到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经过这一课时(第二课时)的学习,能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较为熟练地表达这些词,如:I’d like some rice. I’d like three hamburgers. I’d like a glass of juice. 相信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一次次操练中逐步掌握并运用此语言知识。
上午,杨老师的点评更是一次颇丰的理论引领啊!既然是同课异构,杨老师自然聚焦在“同”和“异”上。杨老师在肯定两位老师诸多闪光点后,同时也指出了所有英语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即:如何搭建桥梁为学生更好的practice? 板块如何取舍与结合?诚然,新教材刚刚使用了一年,我们首先应做到对教材有了解,有钻研,形成基本成形的教学模式。然后,经过我们的实践与反思,我们是否可以更加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板块?如何整合各板块,寻找板块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是新教材抛给我们的问题,同时也是下一阶段需要我们不断寻求,不断探索的地方。虽然这学期中断了新教材教学,(上学期教的三年级),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对新教材的研读与思考,并且利用暑假时间将每一单元的每一课时进行了课时作业的设计与编写,通过这样的出题,我大致了解了四年级上册每一单元的内容,此外,有机会录制了四年级下学期的录像课,也提前将下学期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虽然不教新教材,但是决不放弃对新教材的摸索,每每看到cartoon time的时候,和孩子们一样阅读得很开心,看到小诗也会不由自主地大声朗读起来……, 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真正突出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此外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强调整合优化,突出整体感悟。
漫漫长路,这一切还只是开始,相信玄武的老师一定会以此为契机,研读新课标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一套教材的编写凝聚着不少专家学者的心血,用好它,为孩子们服务总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