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教学《认识面积》。学生在生活中对面积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认识。课堂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认识的。
在第一环节,我首先出示海宝图案,引出中国馆的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导出 “面积”这一个词,问: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学生发言踊跃,尽管语言不是最标准、最确切的,但孩子们的感受却是最真实、最具体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便是:帮助孩子们在他们的已有经验上将“面积”的含义梳理得更清晰化、条理化、规范化。
在第二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有面。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来感受面的存在,并通过摸一摸圆柱形的茶杯感受到面不仅可以是平平的,也可以是弯曲的。接着通过观察教室里的一些实物,认识物体的表面,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进而认识表面是有大小的;再在黑板上利用书的封面画出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将面积与边进行比较,使这两个概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更清晰。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并适时规范了回答用语。
第三个环节比较大小,总结方法。当我出示两张看似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后,我要求孩子们思考如何判断这两张纸的面积大小。他们想出了许多方法,比如重叠、对折、用直尺量等方法。很多方法都是书上没有的,孩子们却想到了!
在第四个环节中,孩子们基本都能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来解决问题了。连书上最后一道思考题也解决的很顺利。
整个教学过程,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手掌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