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232
post:492232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杨婧

  • 发布时间:2014-01-15 08:58
  • 作者:杨婧
  • 点击量: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反思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节课后,我仍然发现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把孩子拉过来解释完,大家也都觉得啼笑皆非……那为什么依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我想原因可能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学生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虽然在教学时,我也注意了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教室中的实物来感受和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触手可及又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形成表象但是仔细想,我只是让孩子更多的提留在看,更多的实践是告诉孩子回家后找些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真正动手感受了吗,很惭愧,没有。也许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去操场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米多长,50米多远,我想反而也许事半功倍吧。当然,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找到自己身体上的”尺“有趣又有效,一作、一步、一庹都十分有用,孩子觉得有趣的同时,在遇到判断合适的单位名称时,就能利用这些尺想一想自己的判断合适吗,很方便。

    关于身高,可以发现孩子们的表达都是12这样的表述,细问会知道有些孩子并不知道“2”表示什么,这儿就需要带领孩子知道2指的是20厘米,12就是120厘米,这样就将生活中大人们的简语在孩子们的心中化成规范的数学语言,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在课上我告诉孩子这叫“参照物”。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书后习题及练习册中都涉及到参照物的题,有的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使用直尺量,课上我拿出这样的题让孩子的讨论,有人:上面已经告诉你一条边长20厘米了,你再量和他给的就不一样了,所以不能量。孩子自己也能意识到再量就矛盾了,当遇到新的题型时,孩子的观察、积极应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估一估,说容易,是因为不需要精确的数据,一定范围内都是可以的;说困难,是因为对有些人来说没有概念,难以把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上述的思考更多的是在学校怎样利用有限的空间、时间资源达到更大的学习效果这部分内容我们无法回避更多地是需要孩子在平时的交谈中,有意识地拿出这些知识认识和感受真正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

上一篇:钱泓反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