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策略
南师大附小 潘燕
语文课堂上,优质的问题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也就是说,优质的问题是有目的性的,具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表述清晰简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 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问题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设计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问题设计的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说相一致。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的。本人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5课《放小鸟》时,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的。如:“小鸟很可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也喜爱小鸟。再如:“我为什么要把小鸟关进笼子里?”这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小鸟的喜爱,想给它舒适的生活、丰富的食物。进而我又问:“那我为什么会把小鸟放了呢?”使得学生深入思考、懂得:爱,是给予——爱护小鸟,应该给小鸟自由、快乐。
二、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问题设计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不仅能体现文章本身的脉络线索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人在教苏教版第二册第11课《奶奶的白发》时,如:奶奶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很风趣,而又内涵丰富,表明了奶奶的白发是长期操劳的结果,表现了奶奶为两代人操心的实际情形。但是,对于这个句子,学生难以理解:白发长在奶奶头上,怎么会是爸爸和我“给的”呢? 在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平时,你的奶奶关心过你吗?”“关心过,我的奶奶非常的疼爱我。” “她是怎样关心和疼爱你的?”我接着追问。“我一到奶奶家去,奶奶就给我做好吃的。” “小时候,爸爸妈妈上班,都是奶奶在家里哄我” “有一次,我感冒了,奶奶一直陪着我,还给我喂药。” “奶奶很关心我的学习。” “小时候,奶奶还经常讲故事给我听呢!” “有一次,我把课本忘在家里了,是奶奶给我送来的。” “每天放学,都是奶奶来接我。” 至此,学生对奶奶说的“这白发,一半是你给的。”恍然大悟。那么对“一半是你爸爸给的”理解起来就易如反掌了。所以,问题的设计应力求体现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或由浅入深,或由近及远,或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感性到理性……
三、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体现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有价值。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2课《雨点》时,本人请学生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小雨点在这些地方都干什么了呀?”由于这些具体问题,难度不太大,直接从文中就能找的到,因而能激活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小组内交流的热情很高。而针对语文水平相对较高一点的同学,我及时提出了难度稍大一些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做这些呢?”这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激活语文水平相对较高的这部分同学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热烈讨论,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引导和促进。
四、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教学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我先给孩子们观察图画,问:“你们看看他们俩谁是小松树?谁是大松树?” “他们在什么地方站着呢?” 通过观察,帮助孩子们了解两棵松树各有多高,究竟谁长得高?他们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再问:“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你想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小松树又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在此基础上,本人着重引导让孩子们领悟到:小松树将自己能看得远归功于自己“长”得高,而事实是他“站”得高而非“长” 得高。懂得这点就可以知道自己看得远的功劳在于大山,在于别人的奉献。由于难易适度,而且设计的问题有坡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最后难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了。
五、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要有新意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