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222
post:491222

王倩反思二 小研究在《9加几》教学中的驱动作用

  • 发布时间:2014-01-09 14:36
  • 作者:王倩
  • 点击量:

小研究在《9加几》教学中的驱动作用

小研究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过程。如果我们把一整节课比喻成一场100米的赛跑,传统预习中学生走了10米,完成小研究就是通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大大的前进了,课堂上通过孩子之间的自主交流、碰撞、触发、顿悟完成了行程的一半甚至更多,并最终在教师的引领、点拨和启发下,让知识形成网络、完成数学化,真正走向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小研究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可以说是推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

“9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对基本的加法运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能用圈一圈、数一数的办法计算10加几,所以针对这个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小研究,让学生自己回家进行充分的思考,让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到课堂上。

 

 

 

 

 

 

 

 

 

 

 

 

 

 

第二天,小研究收上来,我发现孩子们的方法非常多样而生动,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利用早晨的时间仔细思考了每个孩子的想法,并把它们进行了分类。

基本方法如下:

1、数一数的方法。其中包含一个一个数和接在后面数。

2、凑十法。

包含较为具体的,就是把一个绿色的苹果放入盒子中,凑成十个,并和外面的3个相加。

较为抽象的,把4分成1和3,先算1+9=10,再算10加3=13

还有把9分成6和3,先用6和4凑十,再用10和3相加的。

3、比较法。因为10+4=14,而9+4比10+4少1,所以9+4=13。

4巧算的,9+几的结果是十几,结果的几一定比加数少一。

方法主要集中于凑十法上,于是,根据孩子们思维的梯度,我充分利用孩子们提供的资源,重新设计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9加几实录

片段一

师:小猴最近遇上点困难,它搞不清楚自己共有几个苹果了。小朋友能列一个算式帮帮它吗?

生:盒子里面有9个红苹果,再加上盒子外面的4个青苹果,就是9+4=13。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们把掌声送个他,说得特别的好。你的算式是9+4,9+4到底是怎么算的,小朋友都已经研究过了,请你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呢。

生1:我的方法是左边盒子有9个苹果,从右边拿一个到左边盒子,刚好装满盒子,并且是10个苹果,右边还剩3个苹果,合起来一共13个苹果。

师:谁能根据他的意识在我这儿移一移苹果呢?

生边移动边介绍移动方法。

师:谁听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他的意思是原来左边有10个苹果,右边有4个,把右边的一个挪到盒子里面,正好变成一盒10个,加上右边剩下的3个就是13个。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他为什么要把这一个苹果挪过来呢?

生1:这样非常好算,能一眼看出来啦。

生2:对的,拿一个到盒子里面,盒子里就是10个,和外面的3个合起来很容易发现是13。

生3:我们以前学过,每当有10个就要合起来,做一个标记。每当小棒有10个就要捆起来,每当草莓有10个就要圈起来,每当苹果有10个就可以用一个盒子装起来,10+3就是13。

(掌声)

师:你说得太棒了!我们知道10个加上几个特别的好算。

 

师:这儿他把4分成了?

生齐:3和1。

生1:先算9+1=10,再算10+3=13。

(形成算式)

师:为什么非要把4分成1和3呢?我分成2和2 不行吗?

生1:非常2和2,9+2没有9+1好算。

生2:9+2合起来的数不是10,就没有那么好算了。

生3:我知道这个方法叫做凑十法,如果变成9+2就不是凑十法了。

师:哦,真厉害,你已经知道凑十法了。我们知道9和1是好朋友,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凑成10。

 

师:还有没有小朋友又别的方法想和我们分享的。

生:我的方法是把9看出10,10先和4相加得14,14-1得13。

师:懂她的方法吗?

生:她的意思就是9看成10,10和4相加得14,再减去1就是13了。

生:我也可也直接写成4+10-1=13。

师:为什么要把9想象成10来算?

生:因为10加几比较好算。

师:为什么这里又要减去1呢?

生:因为应该是9+4,这里是想象成10加4的,多加了一个要还掉。

师:非常好!这里我们是把9假象成10,所以也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假设法。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我想把9分成6和3,可以把6和4先相加等于10,再把10加3等于13。

师:听懂了吗?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按照他的意思来移一移苹果。

(苹果移动)

生:哦,我明白了,他没有那外面的苹果,他把里面拿了6个苹果出来凑成10个,这样盒子里面还剩下3个,合起来就是13了。

生:他是把9分成了6和3,用6和4凑十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这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凑十法。

师: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凑十法。那两种凑十法你觉得谁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种比较方便。9凑成10比4凑10方便。

生:第一种只要移动1个就可以了,第二种要移动好几个。

 

师:我们小朋友真厉害,开动了脑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

 

小研究利用了生成性的资源。

孩子们对于这一节课的内容并非一张白纸,其中一些有效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研究的提前思考,让所有孩子都经历了一番思维整理和语言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外显的文字或图片表达出来,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了准备,也便于教师合理的引导与调控,通过孩子之间的有效交流,让他们对同伴的发现能进行合理的取舍,经历思维的涤荡过程,再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认识和思维的丰厚,重新体验了一把发现的乐趣。学生是一个个隐藏无限创造潜能的小精灵,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的的操作开始,逐步对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小研究挖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国际数学大师、教育家陈省身先生曾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结果。但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的课堂学习能否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前置性的小研究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我思考时间、提供了与同伴充分交换见解的可能性。

“凑十法”作为人类数学认识发展中重要的成果,依靠思维和语言,讲人类的计数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凑十法”是在十进制上产生的一种计算策略,是本节课最需要学生进行深刻体验的,依赖小研究的抓手,学生从不同角度,从形象到抽象,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样徐徐打开,思维逐渐推向深化。并且在几种方法的展示与比较中,思维越来越推向深刻。萌生了学习的问题和动力,让头脑“流汗”、让思维“爬坡”、让思想“登顶”,进而经历自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从眼前走向远方,从有限走向无限。

 

小研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通过小研究的“研”,教师可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状态,在保证全体学生基本发展的前提下,挖掘少数优秀学生的奇思妙想,并使之得到适度张扬。例如,这里孩子提到的比较的方法,就是一种假想思维的萌芽,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了不得,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而且通过,充分的交流,孩子还能发现这种方法与教材中提倡的基本方法“凑十法”本质上的联系,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小研究的推动下,孩子真问题的暴露不同于以往课堂精心设计的掩盖,真正让孩子在思考、表达、质疑中提升了全面的数学素养,发挥了自主性完成了对于知识的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