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许海雁
上完《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不得不说的是,真的很感动。在课堂之前,备课还算是比较细致的,但是课堂上的情况真的是变化万端的,在这节课上,就有了一些不同的教学经历。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原本不是什么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却突然发现了文字中的一些闪光点,并且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自己挖掘出来。原文如下:
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一开始,教师主动抛出问题:为什么“我”去菜场都是中午?问题一出来,孩子们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似的。经过了十几秒钟的思考后,陆陆续续有人举手了……有的孩子说,作者是想趁着人少的时候去菜场看看小姑娘。这个回答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接着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道,作者的腿脚不太方便,如果一大早就去,人很多,又很挤,对于原本就腿脚不便的作者来说,行走就更加艰难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原本在备课环节中的知识点已经完成了,因为后文中的三处“番茄太阳”才是本篇课文的重点。但是在课堂上,突然又想让孩子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里,于是让孩子们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话,并问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和个人朗读的阶段,孩子们读得都很好,而且也能很容易地回答出应当用慈爱、温和的语气进行朗读。教师仍然让孩子们继续反复朗读父亲的话,并思考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又读了一两遍之后,举手的孩子慢慢地多起来了。通过朗读,孩子们渐渐读出了其中的温暖,这种温暖究竟么呢?——是父爱!是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本的片段。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
一个孩子举手说,父亲说的时候速度很慢很慢,为什么呢?因为小姑娘看不见,需要通过触觉去慢慢地感觉,父亲的缓慢温和的话语中,不正是透出了对女儿的怜爱吗?这一回,再让孩子们读父亲的话,孩子们能够读得更好了!
再看动作,“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孩子们说,父亲一定是轻轻地拉着女儿的小手,然后带着小手慢慢地、轻轻地在蔬菜上抚摸,尤其是在黄瓜上,一定更轻了,生怕会刮伤女儿细嫩的小手。这种呵护、关怀,又是因为什么呢?——是父爱!
看似普通的一个日常生活的叙述,其实透出了暖暖的、浓浓的父爱的味道。父爱隐藏在细致之中,在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有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