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62
post:490862

陆瑜教学反思2

  • 发布时间:2015-01-25 14:54
  • 作者:陆瑜1
  • 点击量: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陆瑜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我们不仅能从诗中感受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依恋,惆怅之情,也能从文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文包诗的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又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更易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咀嚼文字,加深领悟

本课对于景的描写十分生动,且多用四字词语,读起来也更加朗朗上口。文中有一对词语很值得去深入探究——“杨柳依依”和“依依惜别”。虽然课文并没有提到“杨柳依依”在这里的深层含义,但我在课上还是补充了古代文人墨客送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而两处“依依”在理解上也有区别和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本课情景交融的写法也领会得更深了。

三、联系资料,了解诗人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对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但对于李白和孟浩然二人的关系背景却没有过多的交代。其实,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当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年轻的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而从两人的人生境遇和性格来看,也有不少相投之处:李白个性洒脱,渺视权贵,从他的诗作中多有体现,比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孟浩然早年有济世之志,但一生未曾做官。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是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正因如此,两人在交往中才更加地意气相合,了解了这些,对诗中的人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上一篇:顾洁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