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我们一起学习了杨老师执教的《加法估算》一课,由于杨老师上的是生本实验班的课,所以在教学形式上是以学生自主研究——合作交流——教师引领这三个环节开展教学的。
课堂上从同学们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问题的自主研究比较充分,合作交流的时候也比较投入,每个人基本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的汇报出自己的想法,说得也比较清楚。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杨老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是注重培养孩子这方面能力的,所以在公开课上孩子们才能有这样的表现。
课堂上学生虽然自主了,学得很轻松,但从最后反馈的效果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却并不够理想,还有很多孩子喜欢用先算再估的方法进行估算,并没有了了解估算并非准确计算的意义,以及掌握估算的方法。
其实这并不是杨老师面临的问题,而是每位生本实验老师在实践中都曾经遇到的问题,如何让“生本”课堂既灵动开放又扎实有效成为我们经常思考,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对于经历了几年的生本实践和理论学习的我,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些自己肤浅的想法:
首先,“生本”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由郭思乐教授最先提出和指导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生本”它是一种理念,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具有的品质和态度。即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习惯。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好的“生本”课堂,作为执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只要他是“心中装着学生”,能“以生为本”,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则他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在这些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获取最大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当然在教师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生本”为何物之时,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和演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与生具有的,它们常常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规范和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培养。尤其是将旧习惯和旧的思维体系进行更新或转型时,那更是一个“破茧而立”的艰难历程。对于一种新思维和新理念,要想学其所长,避免误差,就得先学其形,再会其义。当然在我们已经充分的了解和熟悉了“生本”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后,则大可不必生搬硬套,故步自封。而应该以宽敞心怀和赏识的眼光去接纳“百花齐放”的美景。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与教师价值的体现并不矛盾,学生的发展势必要依靠教师的引领,只是教师帮助的时机和帮助的程度应该视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定,生本课堂上教师看上去无为,但实则有为,教育中的“无为”应该是不扭曲做作,不刻意去雕琢,而是率性而为,顺道而做。顺什么道?就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之道。布鲁纳曾经这样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那靠谁来把学生引到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呢。毫无疑问,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无为举动背后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的深刻感受和洞察,如果没有对学生水平的成竹在胸,就不可能有课堂上关键时刻的点拨与放大,教师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忽视。教师将路引得好,学生自然跑得更欢,跑得更快!!我相信生本一定可以解放教师,但不是现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肯定不是在解第一头牛就达到那种高超的技艺,肯定是在不断地自学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的。
第三、谈谈生本教师的作用。前面已经谈到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计好课前学习研究纸。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能力以及认知兴趣,进行有效的教案设计。尤其对于每个教学问题的提出多进行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问题设计得简单通俗,易于理解,便于探究,真正能发挥引领学生有效探究新知的作用。正如数学大师华罗庚所说:“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可取”,对于数学问题,我们不可将问题复杂化,否则学生不但学不好数学,还会因无法理解而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有效的讨论。讨论要有效,教师自己就要对教学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课堂中我们要讨论些什么,才能合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提高效率。以本节课为例,加法估算的重点问题可以是(1)为什么要估算(2)这样类型的加法怎样估算。(3)约等于号的应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讨论来明确这些问题。
第一轮讨论:
当学生交流出两种解决方法后(先估再算和先算再估),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对于例题,在这里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轮讨论中,如果学生能说到因为题目中只是问大约几百元,并没有要我们求出准确的得数,因此在这里只要估一估再加即可,不用算出来那么麻烦,教师便可以放大这样的表达,让更多的同学来想想这个观点的合理性,逐步明晰在不需要计算准确得数时我们用估算。
第二轮讨论:
在明确了对于这道题我们用估算来解决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估算的,这轮讨论中要放大把加数想成整百数的情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我们估算的步骤。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后,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如何用简明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讨论:学生在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时部分人用的是语言表述,也会有孩子用算式的表达式(即约等于号的应用)。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了每种表达形式的意思之后比较哪种表达形式更简明?于是揭示约等于号的应用,让每个孩子用这样的形式试着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