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构建课堂的有效
周一听了杨滢萍老执教的《加法估算》一课,由于是生本实验班的课,能看的出来学生有了上学期的铺垫,学生无论从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以及合作汇报能力上都有了不少的进步,“课前研究、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帮助”的四个流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学习的过程让我想到不久前读到的一篇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像今天的知识绝大多数孩子是自己独立完成,虽然有的方法复杂点,有的巧妙点。但谁又能说每一条不是条通达山顶的路呢。反思以往的课堂老师总是唯恐少说一句话,影响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唯恐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却没有好好地把握,造成宝贵时间的白白浪费;唯恐把没有讲解的问题抛给学生,心里总是嘀咕“他们能行吗?”;于是我们敬小慎微的束缚了学生的双手,自行规划了学生前进的方向。简化了“破茧挣扎”的环节,剪断了思维探索的过程。但是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究的热情,浇灭了思维燃烧的火花。那如何“破茧”实现课堂的有效呢?我觉得通过这节课我们再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打破观念,转变思想。
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其次改善模式,优化方法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其实这和我们的生本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本节课教师给出了四种物品,让学生独立思考买两样物品一共大约要几百元?教师首先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中独立自主学习、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学习、在探究中实践创新学习。当然在学生自主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如果接下来教师能对学生提出的两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对比:一种先计算再估一估,第二种先估一估再计算,促进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最后使估算的多样化与最优化得到了和谐统一,既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又在对比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就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有指导的辩论学习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矛盾的好方法,学生在辩论中形成的认识往往较深,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辨证观,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再次形式多样,不同发展
获取知识还要有真切的体验。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在探究估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独立思考:“还可以提出哪些估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给于乐学生一定思维的挑战,希望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单个人认为难度还可以降一些,把学生自主提问往后放一放,先出示和加减法估算有关的一组问题,再让学生自主解决,接着再在小组里交流解题的过程,最后由小组里推荐一个孩子来交流每一题。学生自主提问环节可以回家完成,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避免了思维的疲劳。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一系列“破”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原来课堂上的“主角”,慢慢地变成了“配角”,由“纤夫”变成“牧者”。就让我们在清晨的阳光下,踩着沾满露珠的青草,在“静待花开”的静谧里,唱起一支轻快的童谣安然地行走!让清风和我们同行,让童趣与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