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提问 凸显课堂主体
——“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听课有感
上一周,我校的骨干教师优课展示活动在一楼阶梯教室开展着,我有幸听了赵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的“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一课。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的方法,即简单的合并同类项。例题根据学具操作提出求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在交流中发现方法,并联系乘法分配律进行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经历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会化简这样的式子。 2、让学生在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数量关系并化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
赵老师这节课上,先出示了相关情境后由学生提问题,由学生提出“摆a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a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a个三角形和a个正方形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以及“摆a个正方形比摆a个三角形多多少根小棒”的问题,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由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会化简这样的式子,加深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
问题提出是数学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做数学的核心。首先,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对已有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再观察、分析,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再者,要从已知情境中再次发现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灵活掌握,这不仅巩固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通过问题提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将对其日后从事各种活动发挥重大作用。从今天赵老师的课也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有关提问方面的研究和做法。
1、要让学生知晓提问题的目的及方向。
课堂时间有限,提问题的时间也有限,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应让学生明确:提问题应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教学内容中隐藏着许多问题。让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问题不求量的多少,而要求通过解决问题,弄懂难点,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提问题时才能把握问题的范围,尽可能问到重点、难点之处。
2、要引导学生会问问题、善问问题。
数学教材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新课程数学教材更重在学生的过程体验,许多地方把思考过程都省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问题。
①学会关注概念中隐含的意义而提问。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有一个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只有”,用“有”可以吗?为什么用“四边形”,用“图形”替换行不行?再如,“容积和容积单位”中有这样一句话:“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一般”?能不能不要这两个字?
②学会比较,为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之处而提问。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如在教学 “小数乘以整数”时,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进行比较,提问:小数乘法的竖式是怎么对位的?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小数乘法的积有小数点吗?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样,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比较后提问,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③大胆求异,创造式的提问。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同一个问题, 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 切入的角度不同, 效果往往就不大一样,这一点在概念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唯书是从、迷信权威,要帮助学生改变观念上的障碍,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④自主学习、认真反思后提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了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学会在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向自己、向同学、向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合作交流的形式去探究难点、解决问题。
3、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去评价学生的提问,重视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教师应成为一个参与者、鼓励者,不应成为一个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判者”。教师对于学生提得不到位的要注意引导,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用“你提的问题一点价值也没有”“你提得不好”等言语打击学生,而应通过语言、表情、神态、动作与学生沟通。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就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诚然,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走一些“弯路”,甚至即使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也不一定有合适的解决方法。不过,只要每个学生都在思考,才有可能创新,这正是新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