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词语,合理想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尹不凡 2012.6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与革命人物有关的课文。这段历史和故事的主人公毛主席离现在的孩子距离比较远,而且当时沙洲坝缺水的情形也不是现在的孩子们所能够体会到的。因此对孩子进行教授时,可以抓住几个词语通过合理想象,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村民用水之困难,毛主席挖井对人们的用处之大。
词语一:“很远”。(村子里没有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远有多远?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从地理概念上,可能要走几十里路,也可能要翻山越岭;从时间概念上,可能一个来回就要要走上半天;从村民的装备看,他们可能穿着破布鞋或者是草鞋去挑水,一个来回,脚底也许就磨出了水泡……因为远,所以吃水难。
词语二:“挑”。“挑”一般是一个人挑着两个水桶,走那么远的路,花那么长的时间,每次能挑回的水最多只有两桶,非常有限。再说,家里身强力壮的人去挑水了,那么必定要耽搁下很多事,而挑回的水可能只够维持很少时间的生活使用。所以,吃水难。
词语三“刻”(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正因为有了井,乡亲们曾经吃水难的问题解决了,他们不用再每日为水的问题而烦恼了。毛主席挖的井带来的不仅是甘甜的井水,更是乡亲们甘甜的生活。字,尽管是刻在石碑上,但是也是深深刻在乡亲们的心里。因此,在红军长征走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沙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挖开;敌人晚上来填,群众就白天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就挖了五次。敌人无可奈何,只得作罢。沙洲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他们亲切地把这口井称为“红井”。 即使到了解放后,通了自来水,人们也始终没有忘记这口井。这个“刻”字的双重意义实际上也是课文主旨“饮水思源”的很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