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信息技术的老师正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神奇之处,让孩子体验到知识的无穷魅力。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着手。
【案例1】小学信息技术下册《修饰个人博客》一课:
导入:
老师开场,广告时间:“你还在为你的博客无人问津而苦恼么?你想让你的博客众人瞩目么?你想让你的博客与众不同么?你想成为人气之王么?你想拥有强大的‘粉丝’团么?”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老师通过“博客如书”,将博客的名称比作书名,博客的公告比作卷首语,博客的模板比作精美印刷,博客的分类比作书的目录,这样,学生更好的了解了博客。继而,老师展示了身边的博客,出示刘翔的博客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带领孩子们走进建立个人博客的世界。老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从让学生说如何注册,联系到邮箱的注册,到自己尝试注册的过程。孩子充分体验了动手的乐趣。
为什么要建博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节信息课要上这方面的内容?这是他在其他课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这激发了他的内驱力,唤醒了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使他们感觉到这是我需要学习的,是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值得挑战的,如果都懂了,就不需要学习了。因为当他经历的是有难度的,他才会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说,真正的学习从这里开始。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实践力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主动操作。听见,看见都是被动接受,但看见更具有主观能动性,百闻不如一见。做则是深入其中,主动操作了,所以更容易达到理解的地步。我们知道,现代社会,获得信息渠道很多,但是信息多了,知识却很少,知识多了,智慧却少了。如何实现由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的转变,更多的在于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应该放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真正的、自主的探究去获取,去得到。因为自主的探究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案例2】小学信息技术上册《认识键盘》一课:
三年级学生对于电脑兴趣很大,但是键盘对他们来说很不熟悉,打字也有一定难度。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键盘分区以及键盘上特殊控制键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因此,我的教学就是按照这个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当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键盘的分区后,就请学生利用学件自主探究后,并进行汇报。由学生来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并且在各种特殊控制键中,小老师们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在面向全班讲解Capslock键和Backspace键的作用时很是到位。
“如果你需要输入大写,那么请看电脑右上角的Capslock指示灯,如果灯不亮,那么此时需要你按一下Capslock键,指示灯就亮了,此时输入的就是大写状态。相反,再大写状态再按一下Capslock键,指示灯就灭了,此时输入的就是小写字符。”
小组介绍完毕,再由同学们自己进行练习,输入中文,英文以及完成大小写的切换,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事情就是这样奇妙:主动产生效率。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施展的舞台,没有硬性规定学生的操作,只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去探究,去实践,这给孩子造成了主动地空间——每一个操作都是自己想做的,不是他人逼迫的,操作带着的自豪和自励,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的微笑和自信,一只只小手高举的兴奋和激动,一个个下课了也留在机房,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事实证明,儿童有着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