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260
post:490260

挫败之源——对我的“周记运动”的反思(张开泉)

  • 发布时间:2013-06-20 10:59
  • 作者:张开泉
  • 点击量:

反思其实是要写些失误和教训的。不然它的价值可能会被曲解为歌功颂德似的经验总结。其实对任一个人来说,在错误中获得的东西永远比在经验中获取的多得多。

我的“周记” 称之为运动,其雏形大约在2003年,距今10年左右。十年来,我不断去寻求更适合高年段学生作文发展的道路。但很遗憾,这一届学生,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感谢挫败,使我在痛定思痛中抬起头来,反思两年来的失误,反思如何将我的“周记运动”在下一届学生那里“涅磐重生”。

 

之一:模式的失误

从本届开始,我如期地自信满满地开始了我的“周记运动”。每周双休日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周记,周一由我改好后评选出10名最佳作文,打上优双星和“老师欣赏的作文”。在某一个中午的时间内向全班朗读展示,然后评出师选和生选的冠军,打印,结集成册,发给全班。这成了我们班的固有模式。

我的计划是两年70期班级作文选。到毕业前夕,我的目标达成了。然而我失败了。

因为程序的没有新意,导致学生过早地出现了兴趣的缺失——这是最致命的失误。有的学生在听别人读周记的时候明显心不在焉,这就预示这种模式的失败。在我看来,写周记1年以后,如果学生的周记没有自己明显的思路和方法,那绝对是对这种形式缺乏兴趣。事实上确实如此,即使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看到某些同学的周记,仍然感到无比失望:他有提升吗?他的文章有文学的意蕴吗?他的文章仍然是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吗?我们写了那么多,数量上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别的班没有写那么多,人家的作文为什么依然技高一筹?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认同这种模式,没有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那么,做得越多,就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另外,每次的周记我都没有命题,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写,这是一种看似没有模式的模式,其实让某些学生更加难写,也产生了毫不顾忌作文套路的“自由体”,对应试作文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平时写得潇洒如意,考时写的味同嚼蜡,最后就是对写作周记提高作文水平的失望。

 

之二:读书的失误

从我本人来说,我是很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但是学生喜欢不喜欢才是最关键的。它也直接关乎学生的作文技法、文学意蕴和语言风格等。不爱看书能写出一篇文通字顺、幽默风趣的文章不难,但写出含蓄蕴藉、文采斐然的文章却不可能。好的文章必然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大量的阅读积累上的个人创作。

本届学生,本来读书不多,而由于我对写作的过度关注,急于求成,虽然也对读书提了些许要求,但并未上升到“必修”的高度,更多的情况下是“选修”,导致班级读书气氛不浓,没事时能抱本书看的寥寥无几。当然,对学生看什么书,我开始也给出诸如《射雕英雄传》等的建议,后来也没有再跟进。至于背诵古诗文,也做了,毕业前夕还让学生背《论语》,每天我讲一些,让学生背一些。怎奈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而周记,却风雨无阻的写啊写啊,一期不落。

然而,我尝到了本末倒置的后果。本来积累是本,写作是末。我舍本求末的寻求就好比没有树根的滋养,任何树也难以成才。所以班里总有一些不太读书的很聪明的孩子,有时候凭借一两件有趣的素材敷衍成文,居然也能赢得同学青睐,导致大家把素材当作作文出彩的根本原因。而我在点评时也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导致大家只在表面的拾人牙慧上下点浅功夫,最终导致文风轻浮、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了无新意。

 

之三:评价的失误

最早,好的周记都是我来评价的。但是一节课除了学生读周记,就是让我评周记,未免显得单调。所以从本届开始,我也借鉴了生本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周记中来。一般就是一篇周记读完,主持人先自己评,再请同学评,最后我来评。10篇读完还要请学生举手表决最佳周记。从课堂效果看,似乎比以前由我一人唱独角戏要热闹多了。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少的弊端。

1、学生的评价导致了文章重点的偏移。一篇文章,按理说从哪个角度、任意细节评价都是可以的,但问题就在于它的不可控,你永远不知道学生会讲到什么。比如说一篇讲环保的文章,学生往往会群情激奋,浮想联翩,从外国说到中国,从新闻说到旧闻,从故事说到名言,有说不完的话。然而对该文的文学价值却完完全全地忽略了。这时候即使老师干预引导,那也是杯水车薪的事,因为学生的兴奋点不在这里,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也就是说,重点偏移很常见,但矫枉很困难;这就导致了评价没有起到太多的我所期待的作用,甚至有所削弱。

2、学生的评选带来了重人轻文的走向。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太单纯,在集体评选中不仅有看重文章的一面,更有看重好朋友的一面。(也有人碍于面子,人云亦云)虽然这大概是所有集体评选的弊端,但在作文评选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好人缘同学的作文往往能够获得最高的票数。这样的文章在作文选中所占据的醒目位置,也会对学生的取向产生不太正面的影响。

 

古人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何况我至少有这样几个大的失误,产生挫败也是理所应当的。好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认识到了自己的拔苗助长的结果,我将会把这些问题收藏,在今后的“周记运动”中避免,打造全新的“周记style”!

 

下一篇:刘飞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