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914
post:491914

刘飞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3-06-20 09:16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大脑》教学反思

《大脑》一课是一节典型的科学知识探究型课。本课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活动,初步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功能。并能认识到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对身体是交叉控制的。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实物投影结合视频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提起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介绍的内容也只能记住只言片语,很难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储备。即使有教师选择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亲自来观察一下猪脑,也会因为猪脑的外形、色泽、气味很难让学生一下子接受,迟迟进入不了研究状态而变成一场闹剧。甚至,这种糟糕的情绪会延续至整节课,让课堂效率变得极为低下。

如何让学生既能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又能让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呢?这类知识传授型的课程或许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针对性的实践性前置活动来提高学习的效度。

(一)亲近认知对象

小研究一设计为:通过实物观察、资料查找等方式了解大脑的形态特征并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猪脑,有时是作为自己的食物,有时是看家人烹饪。只不过,他们并没有仔细地对它去进行观察,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他们本身对猪脑是接受的。而在课堂上,教师因为准备时间等原因,大脑会以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且气味会比较刺激。学生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探究活动是不能尽如人意的。于是,我们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舒适的,符合他们行为习惯的研究氛围——你可以实物观察,也可以资料查找。而且是在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别人情绪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这项探究活动。

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接受这种研究方式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进行了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再针对自己的困惑进行了资料查找。虽然教师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应当观察什么,但是大家都能够从大小、颜色、形状、质地、轻重等几方面进行描述或绘画,甚至有些学生对大脑进行了解剖。学生也注意到了大脑表面的褶皱情况,有的学生就认为大脑是由一根根面条一样的物体盘绕而成的。但进行了剖面观察的学生就会指出:其实这种褶皱只存在于大脑的表面。学生通过层次不同的观察后对大脑达到了不同水平的认识。在课堂的交流中,通过质疑与解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认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说明,学生其实在科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已经初步建立起科学观察的方法体系,此类观察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起到的作用是修正与提升。

(二)分析认知对象

小研究二设计为:用事例说明,大脑究竟对我们的活动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大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的语言、思维、感觉等等全都离不开它。这个知识点的传递其实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完成。但是,学生的接受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不断熏陶下做出的。学生完全有理由质疑:你凭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不是心脏或是身体的其它部分呢?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只有用事实说话。老师给的事实可不可以?可以。但只是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引领。证明观点的,必须是学生自己给出的事实。

学生在这题中给出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例子:脑出血或脑卒中的病人往往会丧失部分运动能力——这说明大脑有控制人体运动的能力。而且,左脑出现病灶的病人往往是右侧身体运动障碍,而右脑出现病灶的病人往往是左侧身体运动障碍——大脑对身体的交叉控制。对于精神病患者,医生往往会采用电击刺激大脑的方式进行治疗——这说明大脑有控制人体情绪的作用。某些头部受伤的人,他们会突然丧失语言功能——这说明大脑有控制人体语言的功能……学生对于这类有启发意义的例子很感兴趣,这类例子也不难查找。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了大脑的功能有哪些。事实胜于雄辩,教师此时不需要更多言语,学生已经能够完成他们的学习目标。

相较于传统的视频讲解法,完成实践性前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展开对本课内容的研究,也能依据自身的能力得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学生体会了寻找真相的乐趣,而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也能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刺激他们探究的兴趣。

(三)关注认知对象

小研究三设计为:结合身边的例子,你觉得,我们应当如何保护大脑呢?

和《大脑》同一类型的课还有很多,比如:《骨骼》、《肌肉》、《关节》、《神经》等。这些课的共同特点就是学生需要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认识到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地爱护他们。这样的内容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即时思考出答案,学生往往只能大而化之,给出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但是,让学生在课前就提前思考这一问题,并且以亲身经历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能够让学生在课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需要以某个较长的时间钻研这一题,他只需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比如:上完了很多节课,这时候自己的脑子感觉有些反应迟钝了,那么此时我该做些什么呢?又比如:妈妈在给我夹菜的时候常说:多吃鱼补脑子。这句话有什么科学一句呢?答案在各种生活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可以说,此时的实践性前置作业不再是一种作业,而是一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科学的提示。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发现生活中科学,分析生活中科学的能力将大大得到改善,科学素养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