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自主和合作
张明娟
之前就听说了,李春辉老师的这节示范课是有关阅读的。因为我也曾上过类似的课,知道不外乎导读课和交流课这两大主流类型。
可到现场听了短短5分钟,我就震惊了,原来阅读课也可以这么上!更让我引起思考的是,这课和我们之前参观并学习的杜郎口中学的课有何区别?
共同之处:
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理念。
李老师的课上也有主持人,两个主持人起到了把握节奏、承上启下、引导总结的作用。
整堂课就是在这两个主持人极其默契的配合下自然轻松地完成了。而所有的学生活动,不管是美文欣赏、朗诵展示、互动问答等等都少不了学生的参与。
可以说课堂成了学生的天地,一直都是学生的舞台。
但这也并不是说有没有老师都没有关系。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起的是相机引导的作用。
比如说一名学生一个字音读错了,在这名学生汇报完后,李老师及时进行了纠正。当发现这堂课的节奏有些慢时,李老师会跟两个主持人进行沟通。当发现班上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时,李老师也会提醒并激励学生,有机调控课堂的状态。
可见拥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这种理念的课堂是灵动的,是容量大的,是丰富多彩的,是热闹非凡的,但同时也是有序的。而课堂的指挥棒依然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
二、课前学生进行了大量较长时间的自主学习
李老师的这堂阅读课定位于一学期阅读的总结和汇报,首先这必须是在长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日有所诵》的诵读汇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对于古现代优秀作品的喜爱,也看的出来正是因为长期的自主学习的熏陶,学生对于同样的文字有了不同的理解,有了各自的体悟和喜恶。
学生推荐的书籍种类繁多,一学期全部读完不切实际。李老师就让学生根据推荐书目自主选择阅读,也正是这种自主性,学生在课上推荐书目的问答中才出现了如此最为真实的反应,有的书籍问题答案学生知道的多,有的则知道的少。
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其实也是这样的。课前,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或者主持人提供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班级里进行轮流的汇报。
三、课前教师的大量参与
虽然这类的课堂看似是学生主宰,但离不开教师这个隐形的指挥棒。所有的流程,不管是杜郎口中学的课还是李老师的课,都能看出教师课前进行了积极参与设计。
这就是与一节班会课最大不同之处。可以说班会课的课型中也有阅读交流,但是那更多地是自主介绍、交流,少了全体的阅读参与。
李老师的课上还有各项阅读反馈,这些数据和名单显然离不开老师的总结,而这些正好也证实了教师在课前的积极参与。而课堂上推荐展示的名单也肯定是教师所提供的。
正是因为课前有了教师的大量参与,整堂课才会如此有序,才会围绕着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的引导不仅在课上,也许更多的还是在课前。
不同之处:
课中更多的体现为自主学习后的汇报,少了点合作
虽然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我们有看到一组学生进行了合作的诗朗诵,但是合作这点在课堂上的体现还是不多。
杜郎口中学在课上更多展现的是小组合作式的汇报。对于文字的理解,他们会采取组内轮流述说,有人朗诵,有人解释,有人评价,有人提醒。这样一轮下来发言的人多了,各个都参与进来,形式也多样。
李老师的课上如果也使用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可以在以下环节使用,仅供参考!
1、书籍推荐
可以让对某本书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各自阅读,然后组内交流。因各自感兴趣的点不同,在交流后形成推荐的主要内容。这是在课前进行的。
之后在课上由这些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分块交流。
这样的推荐我个人觉得内容会更加丰富,推荐度也就更高了。
2、朗诵汇报
《日有所诵》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自主阅读、诵读。教师可以在展示时,让几个对同样篇目感兴趣的学生集体汇报。如分段落进行朗诵,由不同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学校开展了这次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出色的老师,他们早就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教学中,可能因我们疏于了解,就错过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如今的教育教学要转换思想,要更新理念,要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个思想开放的社会、这个自主勇于展现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变,我们还要先变!
如今我们学习了、反思了,不仅从先行者身上得到了启迪,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审视。
是的,我们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