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思课文批注
课文批注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作课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课前自由批注、课中专题批注、课后的拓展批注。今天重点谈谈课中的专题批注。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课文批注关注的角度
1、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融入语境,小学高年级课本,有近一半左右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洞察人物心理,感悟人物品质就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训练,因为只有心理,才是和人物心贴心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人物。例如本学期《爱如茉莉》一文,对文中的一些温馨的细节描写进行批注,不要求孩子说什么大道理,把细节背后人物的用心批注出来,就足以显现那些平淡无奇却沁人心脾的关爱。
2、关注一些重点词语的赏析,借助词句及词句所运用写作方法,感悟作者的匠心,读懂作者的心思。例如《月光启蒙》专门批注“芳香的音韵”一词,借助这种通感的写作方法,这种温和甜美的吴侬软语弥漫在孩子的耳中,充溢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在这种烂漫惬意的环境中获得一种爱的浸润。
二、课堂批注关注的形式
1、借助名言名句、成语俗语,深化表达的力量。从古至今,人类的一些对于生活的感受领悟沿袭下来,就演变成了一些结构固定、广为流传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运用它们,引经据典就是发扬我们悠久的文化,也是我们增强自身说服力的绝佳途径。
2、学会用比喻、排比等方式表达,加强语气的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其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浅显易懂且生动、具体、形象;比拟能语句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意丰富、启人想象;排比能增强文章的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夸张能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设问能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反问能强调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装扮,何愁它不收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方法。
3、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现思想的共鸣乃至提升。批注要是自己真实思想的展现,不是为了尾随作者经验的依附,这样的批注才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发现有意义和有趣的人事物,而且要勤于思考和想象。作为自己的知识积累,这就是自己的“墨水”了,然后在批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以前的思考和想象和文章联系起来。具体有三种方式: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外联——把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对比——通过与生活对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