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163
post:489163

宋尚琴 语文 《我们和诗人的距离》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1-12-30 21:08
  • 作者:宋尚琴
  • 点击量:

我们和诗人的距离

   《萤火虫》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儿童诗,孩子读来朗朗上口。课堂学习也非常有意思。

一、交流中初识萤火虫之样貌      

    课堂上交流完生字词,就来进行课文的欣赏。孩子们先通过查找的资料交流了萤火虫的各种相关知识,有文学的描述也有科学的描述,孩子们在老师板书的提示下相互补充,我们了解了有关萤火虫的身体构造、发光原因、生活环境、相关故事、成语、儿歌等。接着孙一城给大家带来了一张非常漂亮的萤火虫照片,孩子们在资料交流的基础上再去欣赏萤火虫的图片,两相对照,印象深刻。感谢的掌声也给了孙一城小朋友!小小的萤火虫,独具特色的小灯笼让人过目难忘。问起孩子们有没有亲眼见过萤火虫,很多孩子摇头,少数几个点头。其实老师也是在小时候见过,一转眼不见萤火虫已经多年,而我们知道萤火虫正在已很快的速度在消失,老师补充的资料让孩子们对萤火虫有了更多的期待,也有了爱惜之情。

二、模仿中感受萤火虫之生活

    交流模仿创作的小诗时,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果举手要求上台的小组都得到了上台展示朗读的机会。不过在读的过程当中不断有孩子提出质疑,比如晚上飞到游乐场、飞到花丛中花儿对它笑等,孩子们认为和萤火虫晚上出来的习性不符合。这种质疑值得表扬。老师也及时帮忙打圆场,能说得通的都算对啦!孩子们都展示完了之后,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完全模仿,有的不着边际,老师肯定了小诗人们的认真劲儿。其实老师知道主要是孩子们的生活中缺少萤火虫,所以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模仿小诗。

三、比较中感悟萤火虫之诗歌

    “你们创作的诗歌其实都很美,可是老师觉得最美的还是作者的这首诗歌。知道这首诗美在哪里吗?”一时孩子默然,老师继续开导,自己小声读读,看看能找到几点差距?最早喊出的声音是“押韵”,这在学习四字韵文的时候就熟悉了, “韵脚是什么呢?”老师追问,孩子们在诗句的末尾全部标上拼音,一目了然——“eng\ong”。继续寻找诗歌之美,小小组讨论一下,有孩子说“拟人”、“对仗”,好样的。“具体说说怎样拟人、对仗的?”老师追问。孩子们找到了“小鱼对小鸟、张家姊妹对李家哥哥、忙裁缝对做夜工……”问题解决,谈奕泽说还有“张家墙、李家墙”没有一个个告诉我们萤火虫飞到了哪里,但是让我们感觉萤火虫飞过了很多人家。“为什么这么说?”老师追问。因为昨天苏子原在课堂上交流了“张家墙、李家墙”说明很多人家,比如张三李四、张冠李戴、张家长李家短……  老师心中大喜,板书一个关键词“以一知百”,解释两个个成语“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同学们鼓掌,老师投去赞赏的眼光,两相呼应,相互启发、融会贯通不就是我们课堂交流的最佳境界么?看着板书的几个词语,老师引导孩子们去感受作者的过人之处,同样是小诗,有了拟人、押韵、对仗、还有难能可贵的以一知百,这就是我们和诗人的差距。顺带介绍一下诗人叶圣陶,也不知道是因为老师说得好,还是诗人确实好,孩子们自发掌声又是一片!

     最后送给他们一首《虫儿飞》结课。

     可爱的孩子们,让我在课堂上仿佛听见了禾苗拔节生长的声音! 课堂上临时提出的疑问, 孩子们却能够如此深入地思考研究,真是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