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126
post:489126

王蕊反思1

  • 发布时间:2014-01-15 10:54
  • 作者:黄佳莉
  • 点击量: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暑期参加的音乐新教育体系培训中,引起我思考的一个关键词是恒拍。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概念,“音乐中稳定的、恒定的拍子”也就是节拍。这是建立在教学之初的概念,并贯穿于教学之中的一个重要的音乐要素。这次来参加新教育体系培训的都是来自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接受过专业音乐素质的培训,而遗憾的是我们内心里的恒拍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恒”,甚至需要靠数数来维持恒定感。在培训中我深感恒拍的重要性,并也在思考如何训练学生建立稳定拍子的感觉,如何操作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恒拍?

    随乐行走是体验恒拍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这要求学生通过听,按照所听的旋律节拍在教室里行走,行走时身体的状态是自如的、自然的。在训练过程中最好能使用钢琴弹奏旋律,是因为钢琴弹奏能够控制音乐的速度和强弱,能够应变学生的反应。我尝试着用一首歌曲变化速度或是不同节拍的歌曲混合,以此来训练学生。如果因为听觉疲劳而变成一种机械的行走的话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一些速度或是节拍的变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会聆听时辨别细小的变化,并敏锐的做出反应。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解脱课堂中只能坐着听课的束缚,只是简单的行走便能够使他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音乐,行走与音乐的结合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儿歌,全曲只有sol、mi、do这三个音组成,歌词也多以衬词为主,如果整体听唱很容易把学生绕晕。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行走中,“当听到sol、mi、do的时候就要换一个方向走”,开始学生对此信号还并不能做出很快的反应,这很正常。几遍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配合音乐进行活动,这时我停下弹奏问学生:“我们一共换了几个方向?”“那么5个方向就表示5个乐句”,这时候清晰的乐句概念就形成了,然后再利用行走的多和少来区分乐句的长和短,也是显而易见。

   接着继续围绕恒拍开展活动,学生围成一圈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小的圆圈,听着音乐按照顺时针(逆时针)按次轮流拍节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渐渐熟悉了音乐的旋律,渐渐的将旋律和节拍内化在心里。我想如果有丰富的打击乐器,每人手上拿上一样,敲击起来一定更有趣。

   最后当需要学生表现土家族欢聚的场景边唱边跳时,学生所表现出步态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自然的节拍韵律感的。试想如果把这环节调至最初,在没有前面的恒拍体验基础上是无法进行情感表达的。因此设计活动还需遵循逻辑性,先体验再表现。

上一篇:王蕊反思2
下一篇:跳短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