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641
post:492641

魏俊晨 数学 《提高作业成效 促进学生发展》

  • 发布时间:2011-02-21 08:35
  • 作者:魏俊晨
  • 点击量:

提高作业成效 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而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总和。因此,教师进行作业设计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作业自己做主; 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从单一走向综合; 关注作业评价的情感性、过程性、互动性,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生长点,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

关键词作业设计;学生发展;小学数学、自主参与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健全心理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通过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纠正和消除错误,及时弥补知识的缺陷。对学生而言,作业起到督促和教育作用,能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作业不能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而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总和。因此,作业设计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生长点。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作业自己做主

学生作业方式的改变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措施。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使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让他们成为作业真正的主人。

1、了解情况,制定作业规划

传统作业,每天布置的作业全班一样,不管你“吃不消”还是“吃不饱”,总是“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理解、应用等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

每个学期初,笔者都要在所教班级进行作业情况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作业意愿,以便制定作业规划。设计并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

姓名

适合你的作业难度

喜欢的作业形式

自主式

统一式

协商式

 

 

 

 

 

 

 

 

 

 

 

 

 

 

2、结合教材,学生自选作业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作业意愿后,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根据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自己到诸多习题“超市”中去精选适合自己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习题,作为课外自主作业,就会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将作业设计成三组题:A组为基础题——模仿练习,B组为提高题——变式练习,C组为营养题——发展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全体同学必选A组,学困生可选BC组;绝大部分同学完成AB两组题,可选C组;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ABCBC组题(奖励性免做A组题)。

学生分层

指定区域

种类

跨区“就餐”

A

基础区

模仿练习

自由选择

B

提高区

变式练习

C

营养区

发展练习

例如,学习完有关加法的定律后,要求全班同学完成类似于231+57+69+143的基本简算练习,绝大部分同学除了完成A层作业外,要有选择的计算下列各题:1+2+3+4++97+98+99+1001+3+5+992+4++198+200;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常规题过关的基础上,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上述拓展题。又如,在学习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要给全体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会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先制成统计表,然后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分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在阶段考察的基础上,可让进步较大的学生提升一个层次,对退步较大者作降级处理。这样把流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对C层学生增加压力,使B层与A层学生看到希望,促使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这样做,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同时又解决了学困生“吃不消”、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难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抓住重、难点,学生自编作业

在这个自选作业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并完成作业。课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明确各单元的知识要点,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编相关的习题,编好后可以自己填填答案。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测评,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倍增。编写作业前,学生必须先熟悉内容,编练习是对单元重点难点加强巩固的过程,编后的自我测试或互相测试实则又是一次复习,一举多得,学生也不会觉得厌烦。

学生自己学会设计作业,创造性地完成作业,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锻炼和展示学生的才能,尽显层次性作业的魅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从单一走向综合

1、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自然会用心去完成。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的作业不可以太枯燥,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带有“玩”的色彩的作业,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这样的作业,图文并茂,充满着童真、童趣,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每个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后,笔者布置了课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准备20根火柴棒,两人间次拿火柴棒,每次只能拿13根,拿到最后一根的人是胜者,玩10次,记录自己获胜的次数。第二天上课汇报后,笔者适时地激发学生探索必胜的策略,并揭示2045的倍数,依据这两个特征分别研究先拿和后拿的必胜策略,然后再和家长进行游戏。这样,在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同时也渗透了策略思想。类似的作业还有“孙悟空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这些带有童趣的游戏性作业,把计算融入故事情节中,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还可以通过作业本老师说悄悄话,使做作业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交流情感的渠道。

2、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作业,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以学数学、用数学。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探索者。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身边物体如房子、杯子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

3)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4)数学小论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房间、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房间、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研究报告。

3、自主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在家庭作业的渗透上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家庭作业大部分是由教师、家长布置。学生没有选择作业、布置作业的权力,他们只能机械地完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必须要改变观念,突出作业布置的自丰性。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后,让学生自主布置作业。在作业展示中,有的学生制作圆柱模型,并标出各部分名称;有的学生写数学小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圆柱,还提出“为什么那么多的物体是圆柱体的”……这样。学生的作业摆脱了老师给予的框架,在自主的天地里“百花齐放”。以独特的想法、新颖别致的见解,自由发挥个性;他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凸现、完善了各自的个性。

自主作业要注意两点。首先,自主作业本身就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不是一味脱离教材作业,布置自主作业时也要布置少量教材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自主作业是一种兴趣作业,教师不要强加于每个学生,要尊重个体差异,真正地让学生自主作业。

三、完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作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发现、激励和导向作用。笔者在作业评价的情感性、过程性、互动性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增设评价奖项

笔者设计并实践了“问题发现奖”、“合作奖”、“应用奖”、“仿创奖”、“资料奖”、“研究小论文奖”、“科学态度奖”、“优秀习惯奖”、“想象奖”、“神算奖”、“情感感悟奖”、“优秀调查奖”、“作图能手奖”、“故事创编奖”等等,鼓励学生在以多样形式实践多样作业中形成数学特长。

2、开展定期评估

在自主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展开作业定期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自查和互查,后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或建议等。这些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强目标意识和培养反思习惯,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设计并安排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3、关注情感参与

力求调动学生更多的过程、方法储存和情感、态度储存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中去,以情感化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我们每周要求学生完成一件创新作品,允许从模仿开始,可以是数学家的简介或故事,可以是名篇名题的赏析或摘记等,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并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参与、熏陶和形成,要求学生结合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赏析、数学史料等写出感受、收获等。

4、重视经历过程

我们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作业从设计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能否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否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积极投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否大胆尝试多种方法;能否善于与他人合作等等。在开放性作业实践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到实践的全过程之中,包括作业的选题、确定合作伙伴、设计实践方案、进行实践活动、写出活动感受、进行活动评价等。通过这样的全过程的调查和评价的引导,明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给了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倡导互动评价

学生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不再只是被评价者的角色,他们同样具有评价别人的权利。我们采用了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形式,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到自己在作业方面的表现,学会科学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包括教师),同时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身。

项目

姓名

自查/互查

后阶段目标/要求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目标

要求和建议

 

 

 

 

 

 

 

 

 

 

 

 

 

 

 

 

 

 

 

 

自主参与型作业设计与实践把问题的提出、实践探究、创新与情感作为关注的重心,同时强调作业过程中的合作与体验,并通过评价方式的转变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对于促进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充分体会到: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应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设计的技术、方式也应逐渐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业正好能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它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启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美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0714.

[3]季仲彬,刘仕飞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20085.

[4]邵健胜新课程背景下家庭作业的设计[J]. 教学与管理,200811.

[5]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邢介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2.

[7]李德林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

[8]周丽红让数学作业设计精彩起来[J].教育科研论坛,20084.

[9]黄春芬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摭谈[J].教学与管理,200920.

[10]黄玲合理设计小学生的数学作业[J].小学教学参考,200914.

[11]李永刚丰富多彩的数学作业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12]吴爱萍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

[13]王芳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作业设计的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0915.

[14]杨守亮小学数学作业人本化设计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29.

[15]李其进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浅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