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已经广受语文老师们的关注。很多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独具个性的解读和尝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反观我们所面临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重视不够,阅读时间缺乏;目标单一,阅读兴趣不高;指导交流不足,阅读品位低下。我们必须一种“多维”阅读观。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是基于信息化状态下知识观的转变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生成的、自主的、伸展的。
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呢?我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也做过一些努力,围绕阅读,我曾经上过这样的课: 1、好书推荐课。向学生介绍比较好的课外读物,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 4、交流评论课。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 。此外,我还认为,让孩子们坚持诵读也是一种不错的重要读书方法。想起薛瑞萍老师说过的一些话,她说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兴,也是定力和静气。我也经常看到在班上,有些孩子总是喜欢默默地看书,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噪杂繁乱,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她们就是在长久的记诵过程中修戒定慧,培养起了一种聚精会神的能力。当他聚精会神,他便融入对象,吸取对象,成为对象。就这样兴趣盎然地一路背下,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将内化成他们的精气神。当然这个前提是诵读的材料是和孩子们的生活、趣味密切相关的。是对他们生命的呵护,是对他们生命的尊重。因为相对于成人而言,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因此更懂这个世界,更爱这个世界。当然,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人生---这其实是所有教育的意义,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西姆说,寻找人生的意义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最大的需要与最困难的任务。唯有师长与文学能成为孩子的领航员,让孩子相信他能对人生有所贡献,因为师长给孩子的是人生经验,文学则是表现人生经验的故事。
也许,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有时会苦于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欠缺。但是我也想起了佛经里的一句话:“功不唐捐”。我们为阅读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功夫。对于老师而言,指导学生的阅读,原本就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原本就需要扎实的指导和引领。一个人的努力,在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我还需要思考的是:阅读教育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也是不同的。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让孩子们阅读量扩大?如何在阅读上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个人阅读和群体阅读的不同特征是什么?如此,我们还要这样呼唤: 阅读课,要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 阅读课,要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阅读课,要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 阅读课,要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而最终,让学生成为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枝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