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873
post:489873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思考(孙权)

  • 发布时间:2011-02-23 11:33
  • 作者:孙权
  • 点击量: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思考

南师大附小  孙权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还没有定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的是希望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问题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为了单纯的需要而“简单”地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学习,所以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以应用的理念来指导技能的传授,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古都美景带回家》(第三册第四课)时,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先播放有关南京景点的介绍的幻灯片来导入课文,因为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接下去的环节中,教师需要学生在这堂课中所要达成的知识与技能是:1、学会保存整个网页。2、学会保存网页中的图片。3、学会保存网页中的文字。但这位教师在自主探究和分组合作学习中却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保存好自己的网页后,教师问道:请同学打开这个文件夹,看看里面有什么,说明这个文件夹的作用。2、给每小组一定时间讨论,确定本小组的研究课题(研究保存网页中的图片或者文字)。

虽然这些问题也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关键是这样的问题丝毫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导课时辛苦积累起的学生对于古都美景的兴趣顿时化为乌有。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若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在这里教师将会少一些围绕书本的机械问题的设计,多一些“我们如何将这些美丽的景色保存下来?”等等始终围绕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来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除了教会学生如何用以外,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要培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进行循规蹈矩的教学。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忠实地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而新课程认为教师应成为课程的主体,乃至课程本身。教师在课程中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

例如:在教学《鼠标与键盘》这一课时,教材对于键盘的四大分区都有介绍,鼠标的五大操作也有描述。但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来授课的话,学生对于键盘四大分区和鼠标的操作只有些许了解。而且按照教材正常的教学的话,学生兴趣不大。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键盘和鼠标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不需要教师口干舌燥地进行讲解。为此我自制了一个多媒体学件。在这个学件中,我对键盘的四大分区都作了明示,便于学生自学。关于鼠标的五大操作。我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熟悉鼠标的单击、双击、右击、指向、移动。在各个游戏中,教师需通过完成鼠标的某项操作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任务与任务人为地分割开,并为每个任务限定完成时间。

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就像一场球赛一样,教师就如同一个裁判。一个高明的裁判,应能保证整场比赛能行云流水般地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任务与任务地分割开,并为每个任务限定完成时间。

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硬件》时,我并没有将CPU、内存条、显卡、硬盘、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硬件一项一项单独拎出来,限定学生学习的时间。而是将它们全部整合在一个多媒体学件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兴趣了解每个硬件的图片及其作用。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学习。

当我们老师不考虑实际情况将任务与任务分割开,并限定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其实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了都是一样的理想状态。而事实是我们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两极分化还是比较严重的。那么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无事可做。(因为我们的每个任务都是割裂开的。)而有些同学则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或者是只完成了部分任务。所以,若是“以学生为主体”,若是以任务驱动法进行课堂教学,在任务设计这一环节,尽量保证整个任务的完整性,同时也要考虑整个课堂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