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借助老师的讲述,了解本书内容并能感悟其中蕴藏的童趣。
2、学习阅读绘本类图书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视觉思考能力。
3、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老师和孩子谈谈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或者吃过比较新奇的东西)
小朋友们,大家平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呀?是什么味道的?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举手说一下。
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说了这么多的好吃的东西,还有它们的味道。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
那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接下来就让我们和故事里的小动物一起去品尝品尝月亮的味道。
二、读封面和封底,猜故事内容
1、读封面、封底(出示封面和封底,隐去作品的题目),作如下交流:
(1)从封面和封底上,你看到了什么?(圆月、长颈鹿、月牙)
(2)封面上圆圆的、微笑着的月亮为什么会变成封底苦恼的月牙了呢?
(3)你能猜猜这本书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吗?
2、再读封面、封底(出示作品题目),再次猜测故事的内容。
三、读中交流
1、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按序观看书中的图画,不出现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
2、让孩子根据画面内容再次揣测书中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者借助图画自编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对学生们的种种合理猜测和想象要及时予以肯定。
3、教师声情并茂讲述故事,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
(1)夜晚,仰望月亮想品尝一口的动物一共有几只呢?(九只)参加“叠罗汉”的又有几只呢?(八只)还有一只去哪里了呢?
说明:这一提问从第一幅图画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微之处,即月亮底下那九双明亮的小眼睛。同时通过前后比较思考,从而为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做铺垫。
(2)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高高在上的月亮又是怎么变成月牙的?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3)小动物们前后的言行、神态有哪些变化?月亮的形状和表情又有哪些变化?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小鱼闹不明白的问题你能弄明白吗?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这本书浅显易懂,幼儿就能轻易地从中读出趣味来。这里教师要将该书推荐给小学低年级儿童,在与孩子共享乐趣的同时,应鼓励他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全凭儿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教师适时予以肯定即可。
四、片段欣赏
1、图文并茂地出示片段一:
“咔嚓”它咬下了一片月亮。
月亮的味道真好,值!
然后,老鼠又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
大家都觉得,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说明:正是这段文字的出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随着小老鼠的一声“咔嚓”,小读者似乎也听见了这声如同咬薯片一样的清脆声,看着凹凸不平的月亮,仿佛自己也吃到了美味的月亮,心中不由自主地惊喜起来。
思考:此刻,小动物们和月亮的心情各是怎样的呢?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2、图文并茂地出示片段二:
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
“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呢?这不是还有一个嘛,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
说明:摘取这一段是引文它是整本书的最后一页。弯弯的像是要哭出来的月牙倒影、一条充满疑问的小鱼、一段看似简单却又难以解释的文字,给小读者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思考:你能帮助小鱼解开疑问吗?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
3、黑夜里有九双眼睛,“叠罗汉”的有八只动物,还有一只是谁呢?现在你明白了吗?
4、通过这样的阅读,你有哪些收获?
五、推荐阅读
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他创作的其他图画书,让学生继续阅读这些经典的绘本类图书。
说明:一本书的阅读结束了,但阅读从未停止。教师应借此向学生展示一个浪漫多彩的阅读世界,使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