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光》教学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姜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光与色彩”第三课。教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构成的。教材的思路是“分解阳光——合成彩色光——尝试解释这两种现象——阅读有关科学史资料——拓展”。第二,做滤光实验。教材上本课核心概念是光的色散。让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教参上安排本课为一课时,而本设计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将第一部分作为第一课时,第二部分作为第二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通过看彩虹、找彩虹、造彩虹,让学生初步认识彩虹。利用光的合成演示器造彩虹,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其次,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光“造彩虹”。借助滤光片获得红光、绿光、蓝光与之前的白光,一起尝试“造彩虹”,学生会发现通过三棱镜只有白光才能造出彩虹来,解除学生的疑惑,知道彩虹和光本身有关,是由白光分解出来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假说,白光应该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最后,造白光。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七色光是可以合成白光的。再让学生继续尝试造白光,学生会发现只有调到合适大小时,才能出现白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日光可以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七色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2.让学生知道日光是一种混合光,七色光是单色光。
3.学生能够使用光的分解演示器进行光的分解色散实验。
4.学生能够使用牛顿盘进行七色光的合成实验。
5.使学生了解彩虹是由日光通过水滴分解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彩虹、找彩虹,了解学生对彩虹的认识,并诱导学生对彩虹产生更多的问题。
2.通过用不同颜色的光尝试造彩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3.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判断,反复尝试调整七色盘上色块的大小,并记录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造彩虹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好奇心。
2.通过造白光实验,让学生学会发现、分析、判断并愿意不断反复地进行尝试、调整,从中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色光构成,七色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教学难点:七色光的合成。
四、教学准备
光的分解演示器7套;红、绿、蓝滤光片7组;七色盘7个、记录纸等。
五、教学流程图
六、具体教学流程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看彩虹 |
1.出示彩虹图片。 2.提问:看到了什么? |
学生观察并汇报 |
看彩虹,激活学生对彩虹的原认知。 |
二、找彩虹 |
1.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彩虹。 2.提问:关于彩虹你还有哪些疑问? |
学生汇报 |
通过找生活中的彩虹,让学生产生更多有关彩虹的疑问。 |
三、造彩虹 |
(一)讨论造彩虹的条件 1.讨论造彩虹的条件:光、屏和三棱镜。 2.了解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借助了三棱镜第一次将日光分解出了“彩虹”。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小圆孔射向三棱镜(ppt)。 3.利用光的分解演示器造彩虹。 (二)学生用白光造彩虹并汇报 1.汇报:造出彩虹来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少种颜色? 2.小结:我们造出来的彩虹和我们大自然中看到的彩虹一样,都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出示七种颜色) (三)了解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 1.提问:那自然界中的彩虹,是由谁分解出来的?(太阳光)又是什么充当了三棱镜的功能呢?(水) 2.交流:用水也是可以的,水和三棱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它可以让光发生折射。 3.视频用水造彩虹。 (四)学生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光“造彩虹” 1.交流:那彩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光分解出来的) 2.追问或直接问:是不是所有的光,只要用三棱镜都可以分解出七色光来呢? 3.讨论:利用滤光片得到红光、绿光和蓝光,用三棱镜也能分解出彩虹来吗? 4.教师巡视(聚焦:光的七种颜色及特点,单色光的情况,引导思考模拟的太阳光可能是怎样的一种光?) (五)汇报交流,产生假说——白光可能是一种混合光。 1.师生汇报小结:白光分解出七种颜色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不能分解出七色光。(板书:白光分解七色光。) 2.交谈聚焦:白光是一种混合光。 |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汇报造彩虹的条件。
学生利用光的合成演示器尝试造白光。
学生汇报
师生小结
学生解释自然界中彩虹形成的条件。
看水造彩虹视频。
师生交流。
学生利用不同的光造彩虹。
学生产生假说:白光可能是一种混合光,它可能是由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
|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彩虹情况,讨论造彩虹的条件,暗含生活中彩虹产生的条件。教师通过牛顿的故事,引出三棱镜和一束光,并借助光的分解演示器来造白光。
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彩虹的颜色、排列等。
通过与自然界中彩虹的比较,解释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
通过问题和追问,引导学生思维的参与。在学生疑惑中,为学生提供脚手架,用不同颜色的光一起尝试“造彩虹”,学生会发现通过三棱镜只有白光才能造出彩虹来,这说明彩虹是由白光分解出来的,解除了学生的疑惑,知道了彩虹和光本身有关,是由白光分解出来的。
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假说:白光应该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假说是对问题产生可能性的深入思考。 |
四、造白光 |
1.提问:那怎样才能证明白光是由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呢? 2.出示牛顿盘,教师演示。 3.利用七色盘,能尝试用它造出白光来吗? 出示记录纸说明:第一次旋转转盘,记录你们看到的颜色,我们打算这样修改:第二次旋转,记录看到的颜色,继续修改多次尝试,直到造出白光,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4.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是否及时真实记录了研究过程。 5.小结:当色盘的颜色大小不同时,它们旋转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只有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我们才可以看到了白光,这说明七色光是可以合成白光的,但是要有一定比例的。(板书) 6.如果把七种颜色的色光叠加在一起,它们同样能得到白光。(视频)。 7.小结板书:混合光 单色光 |
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看到白光。
利用七色盘造白光,并记录研究过程。 学生活动。
小组汇报。
师生交流小结。
学生看视频
师生小结。 |
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七色光是可以合成白光的。再让学生继续尝试造白光,学生一次又一次根据前面看到的颜色,作出分析后再调整,只到他们调到合适大小,看到白光。学生会十分兴奋。他们在问题面前不断反复地根据自我的判断来进行调整,并记录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待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才能合成白光。 |
五、全课小结
|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小结:我们知道白光不仅可以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也能合成白光,白光是一种混合光,而被分解出的七种颜色我们说它是单色光。 3.结语拓展。 |
学生汇报。
|
了解本课的学习效果,看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解释白光与七色光之间的关系。 |
七、板书设计
七色光
分解
白光 七色光
(混合光) 合成 (单色光)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从问题的产生到任务的揭示,从实验方法、实验研究、交流发现到分析解释,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中。既有正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在积极寻找合适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能够发现白光可以分解出七色光,七色光又可以反过来合成白光。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活动安排随着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一点点吊起学生探究的胃口,一步步引发他们思考,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七色光的相关概念。
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无言的引导,简单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晰地给学生很好的活动引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借助记录表可以很方便地比较出不同颜色的光造彩虹的不同效果,也可以借助它,不断分析思考调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附:学生活动记录单
《七色光》教学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姜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光与色彩”第三课。教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构成的。教材的思路是“分解阳光——合成彩色光——尝试解释这两种现象——阅读有关科学史资料——拓展”。第二,做滤光实验。教材上本课核心概念是光的色散。让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教参上安排本课为一课时,而本设计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将第一部分作为第一课时,第二部分作为第二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通过看彩虹、找彩虹、造彩虹,让学生初步认识彩虹。利用光的合成演示器造彩虹,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其次,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光“造彩虹”。借助滤光片获得红光、绿光、蓝光与之前的白光,一起尝试“造彩虹”,学生会发现通过三棱镜只有白光才能造出彩虹来,解除学生的疑惑,知道彩虹和光本身有关,是由白光分解出来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假说,白光应该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最后,造白光。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七色光是可以合成白光的。再让学生继续尝试造白光,学生会发现只有调到合适大小时,才能出现白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日光可以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七色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2.让学生知道日光是一种混合光,七色光是单色光。
3.学生能够使用光的分解演示器进行光的分解色散实验。
4.学生能够使用牛顿盘进行七色光的合成实验。
5.使学生了解彩虹是由日光通过水滴分解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彩虹、找彩虹,了解学生对彩虹的认识,并诱导学生对彩虹产生更多的问题。
2.通过用不同颜色的光尝试造彩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3.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判断,反复尝试调整七色盘上色块的大小,并记录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造彩虹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好奇心。
2.通过造白光实验,让学生学会发现、分析、判断并愿意不断反复地进行尝试、调整,从中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色光构成,七色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教学难点:七色光的合成。
四、教学准备
光的分解演示器7套;红、绿、蓝滤光片7组;七色盘7个、记录纸等。
五、教学流程图
六、具体教学流程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看彩虹 |
1.出示彩虹图片。 2.提问:看到了什么? |
学生观察并汇报 |
看彩虹,激活学生对彩虹的原认知。 |
二、找彩虹 |
1.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彩虹。 2.提问:关于彩虹你还有哪些疑问? |
学生汇报 |
通过找生活中的彩虹,让学生产生更多有关彩虹的疑问。 |
三、造彩虹 |
(一)讨论造彩虹的条件 1.讨论造彩虹的条件:光、屏和三棱镜。 2.了解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借助了三棱镜第一次将日光分解出了“彩虹”。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小圆孔射向三棱镜(ppt)。 3.利用光的分解演示器造彩虹。 (二)学生用白光造彩虹并汇报 1.汇报:造出彩虹来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少种颜色? 2.小结:我们造出来的彩虹和我们大自然中看到的彩虹一样,都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出示七种颜色) (三)了解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 1.提问:那自然界中的彩虹,是由谁分解出来的?(太阳光)又是什么充当了三棱镜的功能呢?(水) 2.交流:用水也是可以的,水和三棱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它可以让光发生折射。 3.视频用水造彩虹。 (四)学生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光“造彩虹” 1.交流:那彩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光分解出来的) 2.追问或直接问:是不是所有的光,只要用三棱镜都可以分解出七色光来呢? 3.讨论:利用滤光片得到红光、绿光和蓝光,用三棱镜也能分解出彩虹来吗? 4.教师巡视(聚焦:光的七种颜色及特点,单色光的情况,引导思考模拟的太阳光可能是怎样的一种光?) (五)汇报交流,产生假说——白光可能是一种混合光。 1.师生汇报小结:白光分解出七种颜色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不能分解出七色光。(板书:白光分解七色光。) 2.交谈聚焦:白光是一种混合光。 |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汇报造彩虹的条件。
学生利用光的合成演示器尝试造白光。
学生汇报
师生小结
学生解释自然界中彩虹形成的条件。
看水造彩虹视频。
师生交流。
学生利用不同的光造彩虹。
学生产生假说:白光可能是一种混合光,它可能是由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
|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彩虹情况,讨论造彩虹的条件,暗含生活中彩虹产生的条件。教师通过牛顿的故事,引出三棱镜和一束光,并借助光的分解演示器来造白光。
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彩虹的颜色、排列等。
通过与自然界中彩虹的比较,解释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
通过问题和追问,引导学生思维的参与。在学生疑惑中,为学生提供脚手架,用不同颜色的光一起尝试“造彩虹”,学生会发现通过三棱镜只有白光才能造出彩虹来,这说明彩虹是由白光分解出来的,解除了学生的疑惑,知道了彩虹和光本身有关,是由白光分解出来的。
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假说:白光应该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假说是对问题产生可能性的深入思考。 |
四、造白光 |
1.提问:那怎样才能证明白光是由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呢? 2.出示牛顿盘,教师演示。 3.利用七色盘,能尝试用它造出白光来吗? 出示记录纸说明:第一次旋转转盘,记录你们看到的颜色,我们打算这样修改:第二次旋转,记录看到的颜色,继续修改多次尝试,直到造出白光,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4.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是否及时真实记录了研究过程。 5.小结:当色盘的颜色大小不同时,它们旋转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只有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我们才可以看到了白光,这说明七色光是可以合成白光的,但是要有一定比例的。(板书) 6.如果把七种颜色的色光叠加在一起,它们同样能得到白光。(视频)。 7.小结板书:混合光 单色光 |
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看到白光。
利用七色盘造白光,并记录研究过程。 学生活动。
小组汇报。
师生交流小结。
学生看视频
师生小结。 |
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七色光是可以合成白光的。再让学生继续尝试造白光,学生一次又一次根据前面看到的颜色,作出分析后再调整,只到他们调到合适大小,看到白光。学生会十分兴奋。他们在问题面前不断反复地根据自我的判断来进行调整,并记录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待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才能合成白光。 |
五、全课小结
|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小结:我们知道白光不仅可以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也能合成白光,白光是一种混合光,而被分解出的七种颜色我们说它是单色光。 3.结语拓展。 |
学生汇报。
|
了解本课的学习效果,看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解释白光与七色光之间的关系。 |
七、板书设计
七色光
分解
白光 七色光
(混合光) 合成 (单色光)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从问题的产生到任务的揭示,从实验方法、实验研究、交流发现到分析解释,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中。既有正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在积极寻找合适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能够发现白光可以分解出七色光,七色光又可以反过来合成白光。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活动安排随着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一点点吊起学生探究的胃口,一步步引发他们思考,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七色光的相关概念。
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无言的引导,简单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晰地给学生很好的活动引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借助记录表可以很方便地比较出不同颜色的光造彩虹的不同效果,也可以借助它,不断分析思考调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附:学生活动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