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 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6-01-17 23:04
-
作者:何云
- 点击量:
23、雾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
一、精读感悟课文的第一小节,想象品味雾凇这一奇观。
1、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奇观”的意思就是——奇特的景象。那么这是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读好了吗?再静下心来默读。
2、看图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却会看见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图片,配乐)——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读课文中雾凇奇观。
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这样的奇观让人留恋忘返,给我们永远留下美好的回忆,背——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请八位同学开火车来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读的同学注意:读的时候,前面一位同学和后面一位同学之间的停顿时间长一些,给听同学思考的时间。
边听边想,你发现第一句话和下面的七句话的关系了吗?
2、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谁来读?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 遇冷 凝结)
3、对照板书,再读读第二节的2——8句,想一想,你从哪里能找出饱和的水汽?遇到怎样的寒冷?又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在书上圈圈画画。
4、学生交流汇报。
(1)谁来汇报,雾凇形成需要过于饱和的水汽,你能从哪里能找出饱和的水汽?拿起书,一起读二、三两句,读出水汽的过于饱和。
(2)谁来汇报,你从文中哪里找到“遇冷”呢?
(3)谁来汇报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
5、刚才同学们交流汇报得非常好。大家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这是奇妙的自然现象!它不愧为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体会人们的赞叹。
1、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再次播放图片)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此时此刻,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讲解这句诗的来源。让我们一起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雾凇——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述: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诗中的句子,诗句中把满树的白雪比作盛开的梨花,而这篇文章中引用这句诗,是赞美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就像千树万树的梨花一样美丽动人。
四、出示积累形容雾凇的词语:
1、江泽民主席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也题了词。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2、描写雾凇的词语。
凝霜挂雪 戴玉披银
玉树凌空 琼花烂漫
朵朵银菊,排排雪浪
轻盈洁白 玲珑剔透
清秀典雅 婀娜多姿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ppt播放图片)。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我们的祖国山河有着太多的美丽景色,马上快放寒假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领着我们到各地去看看,并认真观察,回来我们也写一篇象雾凇这样美的文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