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片段1:
师出示课件:
一个福娃,价格28元。
问题1:买2个福娃要多少元?
学生口答:28×2=56元
问题2:买10个福娃多少元?
学生口答:28×10=280元
问题3:老师现在要买12个福娃需要多少钱呢?
怎样列式?
生口答:28×12
师:28×12究竟怎样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集中交流。
方法1:28×2=56
28×10=280
280+56=336
算理:先算买2个福娃要多少元,再算买10个福娃要多少元,将买2个福娃和10个福娃的钱相加也就得到了买12个福娃要多少钱。
方法2: 2 8
× 1 2
------------
5 6
2 8 0
------------
3 3 6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竖式计算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第一个56实际上就是28×2得到的,也就是买2个福娃的钱是56元,第二个280实际上是28乘十位上的10得到的,也就是买10个福娃的钱是280元,第三步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即得到了买12个福娃的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竖式计算的过程与前面口算的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与口算的内在联系,明确了竖式计算的算理,实质上就是将其中一个乘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和另一个乘数相乘,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在后面练习的环节中教师也非常注重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哪两个数的乘积,但很少提及在计算中每一步究竟怎样去算,对计算程序上的强调很少。
在片段1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充分体现了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计算教学不再是机械地重复着某种计算程序的掌握,而是更加贴近了实际生活,在教学中,对算理的分析更加地透彻明了了。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与老教材相比更注重了计算的应用价值。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算理很有帮助,让学生非常明确为何要如此计算。
课堂上学生对计算的过程中每一步算得是什么应该说已经非常明确,然而在课后的作业中,却明显发现学生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正确率却并不高,而很多是因为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清楚计算的程序,虽然明白道理,但在计算中没有一般程序去效仿,好一点的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拆数进行计算,得到了正确答案,还有一些人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将两个乘数随意交叉相乘,没有统一地程序。
同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在我工作第一年的时候就曾经在老人教版教材中教过,
但是印象中,新授过后学生的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
细想一下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区别呢?难道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从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那应该是教学方法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课改之前,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对计算法则强调地很多,所以学生对计算的程序相对很熟悉,对于算理的教学环节相对比较淡薄,绝对没有片段1中的浓墨重彩,最多是借助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一下算理,重点是如何让学生从中抽象出计算法则,归纳出计算法则。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法则,根据法则反复演练,就可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进而提高计算正确率。事实证明,在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法则的要点之后,再进行计算,正确率明显提高。从这这点上来说,计算法则对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基本前提就是掌握合理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计算法则。
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应该将算理和算法结合起来,其实理解算理和抽象法则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算理是计算法则的依据,算法是一种计算的程序。在明算理的同时不能轻视算法的教学,我们虽然不主张再让学生去归纳烦琐的计算法则,但在做的时候还是应该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了解法则中的要点,以便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