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384
post:492384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孙权)

  • 发布时间:2012-12-31 20:58
  • 作者:孙权
  • 点击量: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本课来源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教师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所以本课的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多一些。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频,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

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

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

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学生欣赏月亮表面景象的幻灯图片时,我在图片上加上相应的文字,不仅使学生在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在学生参与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告诉学生实验要求,巡视学生做实验等,这一切都是保证实验有效实施的措施。“登月之旅”这堂课在设计时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作为一大环节加以体现,更多的是考虑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通过模拟实验来加以解释。便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对于这一自然现象的了解。而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本堂课的最大特色则在于教师对于互联网引擎在学生学习中所起作用的重视。不管是在最初的“月球环形山”中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在“了解月球”、“探月工程”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将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信息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培养方式加以尝试。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是喜欢的。若能在如今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加强自己对于学习方向的一种有益掌控。我认为这不吝于我们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的一剂良方。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这些理念对比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无疑是有进步的,而且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的确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