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正逐步建立适应课堂交流的模式
先给出几个关键词,说说课堂交流中的几个亮点:
1.质疑。 记得在同学们在学习古诗《绝句》时,讨论过每行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之后,蒋奕飞课堂上的一个质疑相当精彩,他问:刚才凌天建说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可是诗中又说到雪,柳枝翠绿的时候怎么会下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进行释疑,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那是西岭高高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生生互动,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2.勤思。 课堂同学们正在研究生字,一位同学提出“锋”这个字,同“峰”和“蜂”要区别清楚,并讲了三个字偏旁不同,在老师点拨下,孩子们又相互补充了这三个字的偏旁和意思的联系:“锋是刀剑最锐利的部分,刀刃,所以是金字旁;峰是山峰,和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蜂是蜜蜂,蜜蜂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别使用。交流中吴宇宸的补充特别引起了老师和大家的注意,她大约是这样说的:“锋:器物的尖锐部分,比如说笔锋,针锋,我想了一下,就是笔前面最尖的部分。”从孩子的回答中反映出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走过场,而是脚踏实地的研究,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多次思考的过程。首先孩子能发现明确自己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她能提出“锋”作为她的研究对象,那也就意味着她做过了一些筛选,对于其它的一些生字已基本能明确感受到它们的意思,而对于“锋”不太清楚,于是做了研究;研究“锋”字时,吴同学又查阅了工具书,找到了这个字,读通了意思;更难能可贵的是还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我想了一下”这就表明思维的生长点,不是照抄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自己吸收理解了解释的含义,再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出来,她的思维就比别人多走了个来回。
3.善纳。小组合作读完课文之后,开始交流阅读问题。14课孙悟空(三)课后讨论问题一:老君怎样惩罚孙悟空?第一个跟大家交流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老君用金刚圈,把后锁上。剑砍不进,刀劈不伤。推进丹炉,紧拉风箱,要把猴头,炼成铜浆。请大家跟我交流。”这个孩子使用读课文的方式跟大家汇报了问题的答案,答案完整,回答正确,说明孩子是用心读课文的。接下来梁兰石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我是用六个字来回答的,锁,砍,劈,推,拉,炼。”这个孩子的回答有相当高的质量,老实说是出乎我的预料的。原本我的预设是孩子把书上的内容能互相补充完整,在我的提示下在书上圈画出“老君是怎样惩罚孙悟空的六个关键性的动词”,进一步推进孩子感受到老君千方百计想灭了悟空。真没想到梁兰石同学的归纳能力那么强,已经自己能从众多的词句当中提取出最关键性的内容。她的思维活动就更向前推进了一层。接着,往下交流到第二个问题“结果怎样?”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火眼金睛,皮硬肉刚”,接着又有孩子补充:“四十九日,跳出炉仓,被火烤了四十九天,还是毫发无伤。”这时徐曼琳跳出来,十分自信地说:“我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强!”归纳的真准,和我的板书不谋而合啊——悟空出乎意料的强。这个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
4.分析。按照生本“以读引读”的理念,就最近正在学习的内容,我们的孩子开始讲《西游记》中的故事,并能就故事的内容跟大家做交流。孩子在刚开始交流的时候有点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说起,在老师的引导和几次尝试交流之后,现在逐渐学会了,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情节(细节)来加以印证和说明,支撑自己的观点的基本交流模式。孩子们讲讲《西游记》故事,再聊聊故事中喜欢的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饶有趣味。
通过这几个课堂学习的片段,我们能感受到孩子思维的丰富性,弹性和张力,有时远远超出了我们成人的预计,这样的交流是以先学为基础,倾听作保证,思考来推动的,可以说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现在有一部分孩子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只满足于完成作业纸,答案的获得可能并不是经过深入的思考,也许只是随便想想,随意看看;也许是哀求家长告诉答案,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请家长们鼓励孩子回到书中再看看,答全了没有,鼓励他们再想想,只要坚持孩子的思维一定能得到锻炼,交流也就更加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