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72
post:491572

于江 《泉城》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01-05 10:39
  • 作者:于江
  • 点击量:

《泉城》教后反思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 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 不仅如此,而且,课文的用语十分优美。然而,  综观《泉城》一课,语言美则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体验与眼光抒发的美,四年级的孩子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份美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理解词义,能感情朗读,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这一次,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个“有的……”。⑵前两个“有的……”是讲泉的形态,后两个“有的……”是描述泉的声音。⑶每一个“有的……”都是先讲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再讲作者的想象。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读准第二句后,我鼓励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此时,往往是课堂上最活跃的时候,学生在提问与解疑的过程中,尽享学习乐趣:他们提出:“白浪翻滚”一词不懂,我引导学生联系“银花盛开”配上动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莹剔透”一词不懂,我以实物演示;还有同学提出“虎啸狮吼”“秋雨潇潇”不明白,我领着学生在拟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后,学生再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便显得劲头十足
  这样的教学活动,也许过程不够完美。但是,学生确实乐意投身其间,反复推敲琢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