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58
post:491558

王倩数学《退后几步是向前》

  • 发布时间:2013-06-13 15:36
  • 作者:王倩
  • 点击量:

退后几步是向前

                                ——论“以生为本”课堂里的教师作用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 “以生为本”的课堂着力于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与同伴、教师触发、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获得预期的意义建构、能力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全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后退可以成就学生的辉煌,提倡教师少说,甚至不说,把舞台交还给孩子们。但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上教师是否就应该一味的退呢?退后几步才是向前呢?这些问题深深的困扰着实验中的一线教师,本文希望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给大家一些启发。

案例1

一节二年级《认识角》的课堂上,教师提供了线、习惯、圆片、纸条和图钉让孩子创造出一个角并和大家说说这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孩子与大家交流的时候指着活动角介绍,这是角的两条边,这是角的端点,然后询问“大家同意吗?谁愿意和我交流?”孩子们热切地举手参与交流,或表扬台上孩子的方法巧妙、或指出创造角时可以更加精准,唯独没有人提到这不是角的端点,应该称之为顶点。教师一直站在一边就静静地听着孩子们热烈的交流,以至于一直到课的尾声比较角的大小时“角的端点”这样的词汇仍不断从孩子口中蹦出。

分析】课后我和执教教师交流,提到这一环节时,教师表现出深深的懊恼。据她的描述,当学生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时,她非常想站出来进行纠正,但是看到下面很多学生热情而迫切的举手,想和讲台上的小老师进行交流的时候,她犹豫再三,选择了放弃,完全性的后退,寄希望于学生来进行相互性的批判和纠正。可惜,几个孩子的交流过后,无人提及,而由学生把握的课堂节奏又快速的切入了下一个问题,导致整节课中再没有合适的切入点来强调“顶点”这一问题。我想,第一个孩子出现问题时,教师若简单的带一句“同学们,刚刚他的介绍里面有没有问题呢?”或者更明确“他的介绍里面藏了一个小错误,你发现了吗?”孩子们一定能立刻纠正出这个问题。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而顺着学生思维之河静静流淌的生本课堂中,教师的遗憾可能会更多一些,正如上面案例叙述的问题,教师常常纠结于该不该“出手”时,最佳的“出手”时机已经悄悄划过了。目前“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师的观察力、反应力常常发挥得不够的,在如何有效更恰当的通过自身的介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更好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成功的案例:

案例2

一节《因数与倍数》的课堂开始,教师询问孩子们,你知道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吗?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呢?由于孩子课前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小研究”引领下非常充分的自主研究性学习,小手举得如林立的小树林。有孩子说:“15能够被35整除,因此15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有孩子说:“12=3×4,所以34都是12的因数,1234的倍数。”还有孩子甚至说到:“A÷B=C,就可以说ABC倍数。”正在大家热烈举例的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你们举的例子都是乘除法,加法算式里面也有因数和倍数。”教室里面一片哗然,教师击掌、提示安静后,轻轻地说了一句:“你能具体说说吗?”孩子充满信心的走上讲台,写下了“A+A+A=B”,教师没有做声,片刻安静之后,孩子们纷纷起来交流,一个学生说道:“这到算式其实就是乘法的意义啊,其实就是3×A=B。”还有学生说道:“减法里面其实也有啊,BAA=A,也能看出因数和倍数关系。”

【分析】这个课例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但同样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也非常明确。没有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研究”引领,让学生的思维走在了课堂开始之前,交流不会如此的灵动和扎实;当孩子提出加法也可以表示倍数关系这样一个新颖观点时,没有教师的适时组织,让孩子们暂停、静下心来倾听,把精彩的想法放大,成就不了学生思维的迸发;而当孩子做出“A+A+A=B”这样的解释时,没有教师适时的后退、倾听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在孩子们的争论中会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3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22页有这样一组练习题

4×6+6          5×4+8          5×6—8

6×3—9         6×6+5          4×4—7

出示题目后,我让学生仔细看看,哪些题目只需要想一句口诀就能得出结果呢?

几轮精彩对答之后,一个学生憋红了脸,站起来说:6×6+5

“不行,不对!”立刻有两个小朋友高举着小手蹦了出来。

我不予置否:“不对吗?哪儿有问题?”

16×6是表示66,后面加的是15,加不起来啊!

2:前面的乘数都是6,肯定不行的

看着激动起来的小朋友,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改一下就可以了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方法层出不穷。

16×6+6,661676

26×5+5,651575

35×6+5也是75

大家似乎已经说的差不多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特别亢奋的举手,说道:“6×6+12也行。”

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立刻在黑板上板书下来,装作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这个行不行?”

学生安静了片刻,热烈的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既没有6也没有5肯定是不行的。

关键时刻一个学生站起来说:“12就是26啊,66加上26就是86,也是行的。”

此语一次,纷纷豁然开朗。

我追问:“太厉害了,还有哪些数也可以呢?”

于是乎18243036等等,黑板上写了一串。

我兴奋起来:“这么说,只要加上的这个数怎么样,这道算式就能直接用口诀解决呢?”

1:有6的就行。

2:是几个6的都可以。

36的乘法口诀中的数都可以。

我趁势总结道:哦,只要是几个6或者说是乘法口诀中的结果部分都是可以的。同学们真棒,像这样的话,这里还有哪些算式也可以用一句口诀呢?

15×4+8,把8看成24

26×3—9,把9看成33

34×4—7,可以看成4×4—8+1

4:对的,6×6+5也可以看成6×6+6—1

……

【分析】伴随着教师丝丝入扣的引领,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中的思想像潮水一般喷薄而出,我深深的感叹:太厉害了!一个学生引出的6×6+5,却引发了基于乘法口诀灵活运用的思想火花,学生更是抓住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进行了演绎,让计算更为简便,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中增强了数感。教师在学生的思维遇到打不开的结时,通过:“怎样改一下就可以了”、“还有哪些数也可以?”帮助学生聚焦了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适时的介入启发,让学生拥有了智力活动的习惯,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智慧的转化也就自然而至了,学生朝向智慧开始了自我生长。

通过上面的几则案例,我们一同来探讨以下问题:

一、    教师能不能完全退出“以生为本”的舞台

从实际的课堂观察来看,不少教师认为,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自身的作用相对消极,教师应该把舞台“让”给学生;而实际上,“以生为本”的教学相较传统教学来讲,其实需要教师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专注于维持教室良好的秩序,让全体学生集中听讲,一起思考问题,所有孩子的思维保持在同一水准上。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不断介入学生的交流引导话题走向,推动交流走向深刻。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不能退出了舞台,而是转换了角色。生本教育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多难于预设的“即兴”表现,除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外,教师能否灵活机智的把握好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成了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二、    教师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上作用何在?

我们已经明确了无论如何强调学习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整个教学的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我们就可以坚定地说“以生为本”的课堂上教师依然要敢于教、善于教。

1提供学生自己成长的根部营养。“以生为本”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提前设置好与本课目标密切相关的“小研究”,让学生的学能走在教之前,也提供了课堂中的交流线索。提供给学生自己成长的根部营养,即“小研究”中有层次、有内涵、有生长点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较有准备的做好台前交流的前置性思考。有效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有抓手的、是开放的、是自主、多元和快乐的。

2教会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有赖于生与生、生与师的有效交流,有效的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能够会表达、会倾听、会对话、会评议、会反思,交流要能有序进行。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我想表扬”、“我想补充”、“我想提问”、“我想提醒”的语言支架教会学生交流,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们不仅能交流你的想法、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交流听了别人想法之后产生的新想法,交流以更为高级的补充和解读形式存在,并能用掌声表示欣赏。让学生的交流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能在不断思考和纠正认知的过程中逐步触摸到数学的本质。

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的不断交替使用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比如在学生相互交流、质疑甚至于相互论争的过程中,出现集体性的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运用提醒的策略适时通过回避、搁置、直接点明主题等方式对教学的方向进行匡正;当课堂秩序变得混乱时,教师要及时地通过组织的策略维持纪律;当课堂交流陷入困境时,教师要通过启发的策略实施引导;在学生发言后,如果出现表达不清、理解不到位或者只会其意而无法言传时,教师需要通过示范的策略进行解释与修正;当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时,教师应该通过明确的策略对其发言中的亮点进行强调与放大,对其言说中不明白之处的跟进追问,或组织进一步的思考。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越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要适时适度。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学生讲清楚的,教师不重复。鲜花在远方,我们在路上,在通向更理想教育方式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每一位坚持教育理想的教师都会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在课堂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下一篇:与课文较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