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24
post:491424

谢丽 音乐《追求“玩味音乐”的理想境界》

  • 发布时间:2013-01-07 21:06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南师大附小“爱的课堂”最突出的是“儿童本位”的特点,“爱的课堂”是儿童自己的课堂,是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课堂,是给儿童自由空间的课堂。在这样的理念下,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变革离不开有音乐的儿童味,也离不开有儿童的音乐味。上学期,我一直探寻突出儿童个性特征的“玩味音乐”的策略。本学期,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追求玩味音乐的理想境界,通过《欢乐谷》一课的教学,我对玩味音乐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玩味音乐,基于儿童

儿童的魅力好像音乐,它比我们演奏的音乐更有把握能够进入人心。最高傲的人见了它也会变温存,自己也成了孩子,暂时会忘了他的骄傲和他的地位。[1]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儿童更是如此。

1.   基于儿童的联觉

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内容的,作曲家凭借“联觉”选择与组织音响,欣赏者靠“联觉”体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共同的“联觉”反应是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所以,玩味音乐要了解儿童的特征,基于儿童的联觉。例如《小朋友的家》一课的导入环节中,就运用动画人物猜谜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发展儿童的眼、耳、脑、口、手、脚并用的能力,在游戏中进入动画世界,这样基于儿童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得到良好而深刻的音乐印象。

2.   基于儿童的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舒特-戴森,以英国及欧美儿童音乐发展的情况为背景,归纳出了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好听。

7-8岁:有鉴赏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能力。

8-9岁: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节奏感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

10-11岁:和声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12岁之后:欣赏、认识和情感反应能力均逐步提高。[2]

这对观察和描述我国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历程有重要参照价值。作为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根据儿童的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本课主要采用的创设情景法与趣味游戏法,深得学生的喜爱。

3.   基于儿童的实践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儿童的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所以,教学方式的变革重在实践。在《欢乐谷》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提升音乐素养。

二、玩味音乐,基于教材

目前,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丰富,单元内容多,涉及面广。即使这样,教师也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知识体系加以教材化处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请略调整,真正满足学生的整体发展。

1.   基于教材的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学习目标,并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学形式的选择服从于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

2.   基于教材的内容

新版《课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感受与欣赏、演唱 、演奏、识读乐谱和创造五个方面组成。而每个单元的内容也不尽雷同,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的主题、情绪、风格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又相互关联,例如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3.   基于教材的情感

音乐创作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联想、通过音响的运动过程来创作形象,表达音乐形象的内涵。每首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学生要通过音乐活动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能够通过声音、舞蹈、创作等表现出来。

三、玩味音乐,基于生活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3]因此,音乐教学要生活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唐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生活,建立音乐生活意识,提高音乐生活能力。

1. 基于生活的环境

蒙古族民歌及音乐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蒙古族的音乐比较豪放,这和他们在马背上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造就了其嘹亮豪放的音乐。音乐教学中,要让孩子了解音乐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2. 基于生活的经验

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

3. 基于生活的情趣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等,有一定的关联。她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陶冶人们的情操。故高雅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弘扬真善美,从而达到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

以上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联系课例进行深入分析。

 

 



[1]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哥拉·布勒尼翁》

[2]  舒特-戴森(R.Shuter-Dyson),[英] 心理学家

[3]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哥拉·布勒尼翁》

[2]  舒特-戴森(R.Shuter-Dyson),[英] 心理学家

[3]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