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355
post:491355

潘燕听李春辉的阅读汇报课课后感

  • 发布时间:2011-06-24 08:57
  • 作者:潘燕
  • 点击量:

听李春辉的阅读汇报课课后感

潘燕

上周听了李春辉老师的一节课外阅读展示课,觉得很有启示。

四年级的孩子,全程自助主持、展示自己一个学期以来课外阅读的成果。我感觉,李春辉老师的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一、广泛阅读

课上,主持人首先反馈了班级中坚持长期阅读的学生人数的统计百分比,从数据上反映出,班级中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面广,班级中大多数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因为,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诗歌、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语言的积累

这节课上,孩子们向大家展示自己爱读的篇目,着重分享其中的一段或是几段,有的孩子能很有感情地朗诵甚至是背诵。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将阅读与积累结合起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们说话、作文时的空洞、无词儿的难题。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

李春辉老师的这节课,正是体现了从这一理念出发,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篇目,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李春辉老师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现在的升学,导致不少家长很功利,大多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再用10分钟练习难字和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在李春辉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还带着大家赏析自己所推荐的篇目,孩子的赏析还真有点老师风范呢。在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找到自己最爱的片段,更能赏析出其优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外化呈现给其他同学欣赏。

 

听完这节课后,我更觉得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也会更重视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