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附小 徐新伟
一、反思一节篮球优质课
我在区里上一节篮球公开课上,到了自主玩球环节时,我看到一位学生王勃饶有兴致地拍一次球后将腿抬起来从球的上面跨过去。这个动作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这不是跨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吗?“我怎么没有想到把这个动作教给他们呢?”刹那间,我又看到那位学生用力跳起,在空中两腿依次跨过弹起的篮球。虽然没有优秀运动员做得那么标准,但是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知不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样的场景。【镜头回放】在那节跨越式跳高的课堂上,我费劲力气的讲解和示范“过杆”动作,可是我看到的是竹竿的落地后被踩坏,听到的是竹竿落地和踩坏声音,体察到的是消沉无奈的课堂。我在无奈中受伤着,也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带着痛苦的神情,费尽心力地练着。大部分孩子怎么也做不起来这个动作,即使做起来了,也是错误动作,而王勃也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为什么今天他能做起来呢?我来不及思考其为什么了,只能按照公开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我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堂精彩的篮球优质课。课后,我的这节优质课得到了领导和同事表扬,表面上我的行进间运球教学是成功了,但我知道这只是“虚假的繁荣”,在课堂这块“活地”上,我只瞄准着教学内容,守住课前的预设,没有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了上篮球课而去上课”,为了“优质课”而努力着……再回首那节跨越式跳高的常态课:生搬硬套竞技技术的训练模式,多次重复机械呆板的过杆练习,学生失去其应有的学练兴趣,教学过程是很枯燥无味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提高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假如,我能上好本节篮球课的同时,还能解决学生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不容易掌握的过杆动作;假如,我能随机应变,不生搬硬套教案,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那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进一步……
二、重构一节真正的优质课
再次细细的观察与思考静静的躺在地上令孩子们喜爱小篮球,我似乎明白了篮球是一种体育器材,也是一种竞技项目,更是属于小学常见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篮球行进间运球与跨越式跳高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与合理的整合呢?我开始在同年级另外一个班级,重构出了这样一节有效的、优质的课堂。具体教学过程描述如下。
1、球操:师生共同学练球操。
2、复习并巩固行进间运球,以行进间运球接力游戏形式达到预定的目标(跳高架作为绕过的标志物)。
3、行进间运球过障碍:运球过程中钻过跳高架上的竹竿,绕过体操垫子。
4、球性练习: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散点学练各种球性练习。把握时机,集合诱导讲解。
师:同学们练得真带劲,老师小时候也喜欢玩篮球(学生对老师的童年感兴趣),老师这样玩过:拍球后,直腿抬起空中跨过篮球(示范),你们有没有想到呢,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顿时,灵活的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这个左脚跨过,那个右脚跨过,还有里向外过,外向里过……目标终于出现:学生1重复A班王勃的动作。)
教师此时迅速集合整队后,我请生1出来示范并诱导学生练习这个往常看起来很难的“过作动作并强调注意安全,不能踩在球上。
师:下面请看老师示范(我将球拍平稳后,迅速直腿跳过去)。
生:老师跳得好高呀!
师:你们也可以跳这么高,甚至会超过老师的,当然前提是掌握好其中的诀窍的。
生2:真的吗?
生3:老师,快说诀窍。
师:这个是左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左脚起跳,右腿直腿抬起后迅速下压,左脚迅速跟过来,左、右脚依次跨过球,同时双脚落地。(说完示范一遍)诀窍就是左脚用力,手臂上摆,直腿抬起,快速过球。
生:原来如此,直腿……过球……
师:有没有信心“过”呢?
生:有!(学生愉快的练着,我不时的提醒学生球弹起来高点、再高点,跨过了,又跨过了……)
5、过“杆”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跨过跳高架上的竹杆。
师:下面再看老师的示范。
生4:老师这个动作跟刚才练习动作的是一样的呀!我也能做,说完便跨越式过了这一高度。
教师及时诱导,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开始分组练习过杆动作。
……
6、放松:跟着音乐的节奏,师生共同做韵律放松球操。
效果分析:在行进间运球学练中,学生学会了运球过几个简单的障碍,提高了运球、跳高动作的灵巧与协调性,发展了力量、灵敏等体能,表现出克服困难、勇敢拼搏,同伴间互相鼓励,小组内团结协作。在篮球的学练活动中,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运球技能与方法的同时能识记跨越式跳高中“过竿”的要点和方法,90%的学生在愉快的练习中完成了两腿依次“过竿”这一难度动作。
三、对比与分析两节优质课
面对这两节截然不同的体育课堂,我不得不禁陷入了长时间的对比与分析之中。具体对比与分析,见下表。
课堂1、2的对比分析
课堂教学 |
器材功能 |
技能掌握 |
目标达成 |
课堂1:行进间运 球的课堂。 |
标志桶作为障碍物;小 篮球作为技能学习的器材。 |
掌握行进间运球过障碍的技能。 |
能达成课前的预设 教学目标。 |
课堂2:行进间运 球与跨越式跳高整 合的课堂。 |
体操垫子、竹竿、跳高 架子是跳高教学的器材,也是障碍物;小篮球是 跳高教学的辅助器材, 也是篮球技能学习的器材。 |
掌握行进间运球过障碍的技能;90%的学生掌握两腿依次“过竿”的技能。 |
能达成课堂1的教 学目标,还能提高 了跳高动作的灵巧 与协调性,初步掌 握“过竿”的要点 和方法。 |
反复对比思考后,我不得不提出一些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凭一只篮球,是否可以当篮球打,当足球踢,当作做游戏的道具,当作往返接力跑的标志呢?能否在篮球运动中达成某些田径项目的教学目标呢?由此,小学体育课时计划能否打破当前按快速跑、耐久跑、跳远、跳高、小篮球、小排球、小足球、体操等以运动项目来划分与编呢?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站在新课程的视角,并且追溯体育运动的本源,以新课标的理念再来审视这两节课,再来剖析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来源于生活,它诞生时是无所谓项目的,同时所有的项目也是人们逐步实践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篮球就起源于这一实践活动——游戏。诚然,学校体育始终不能离开运动项目,因为体育教学无法脱离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本质特性而变为理论的传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具体目标。我们应该给自己的体育教学提供一个开阔的视角,不断的将篮球运动本身与其他运动项目进行整合。如果我们树立综合课程观,充分运用篮球这一丰富的体育资源,整体化设计与构建篮球课时计划,我们相信小学篮球教学就能摆脱某个项目的限制,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目标的达成也将大大扩展,真正的达到“健康第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