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强调音乐课堂的灵动与生命,结合学校“爱的课堂”的教学理念,探索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实施“爱的教育”,臻于学生的生长,让学生自己的、自然的、自由的生长。在实践教学中,我发觉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男孩子。要做到让音乐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让音乐课中的学习从被接受到自发地,自觉地融入音乐的世界,与音乐产生共鸣。那就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学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的年龄时自由地玩耍,有道道地玩耍,玩出音乐的意境美,玩出儿童的童真美。
一、随顺儿童的天性自然地玩音乐。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顺应人的生命发展的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抱奢望。我们要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音乐的存在。好的音乐课堂,就是要随顺人的天性,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孩子的天职是玩耍,”这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儿童中心的标语。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游戏。真正的天才教育法,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康威特,还有斯特朗,所有这些人倡导的都是让孩子把正事变成游戏。所以音乐课堂要强调方法,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变革,此变革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
二,挖掘儿童的个性自由地玩音乐。
在乎每一个人的天性,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关爱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音乐,真音乐课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这让我想起一则小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就如我们学校提出的爱的教育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人活得就不像个人,爱使教育成为真善美的乌托邦,爱使学校成为真实的人的学校。特蕾莎修女说:“爱是要付诸行动的而行动就是事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
三、追寻儿童的心灵自觉地玩音乐。
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追寻儿童的心灵,教师首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与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音乐。课堂上,不是简单地学习音乐,不仅仅学会音乐的技能与技巧,更重要的是音乐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对音乐的心灵的觉悟,其实也可以升华到人生意义的觉悟。使孩子们感到音乐就像生活中的语言一样亲切、生动、可爱、感人、真实,能懂得欣赏音乐就是孩子心灵的再度觉醒。 初步的想法,还需要具体案例2分析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