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的反思——《筑起血肉长城》教后记
本课在五年级全体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一样的,唯独五(4)班在学习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师:出示了“日本大肆侵略中国的目的——三个月内消灭中国。
问: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期,你准备怎么做?
一生答:我就赶紧逃到国外去。(附和声涌起:赞同,我也会这么做的。)
(老师感到惊讶。因为其他的班级上完后没有这样的做法,教师在惊讶的同时感到震惊于气愤,唤起第二人回答)
一生答:我会请求别的国家支援。(又是一阵附和声,随即课堂上出现一片沉闷,鸦雀无声)
这两人的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突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小声说:“我就和日本人拼了。”全班大多数学生进行了反击:“你有武器吗?你能打得过日本人吗?……(此时教学顺序彻底打乱)
问:“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平民百姓们是怎么做的。”(教师出示相关的表格,学生读书中的介绍,并在书中用笔划出他们的做法。此时的教学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中来)
思考:为什么其他班级里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学习,而五(4)班的孩子的回答却是非常的另类与预想不到?可能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优越,体会不到当时战争带来的残酷性,也可能现在的孩子都比较的自私,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想到的是自身的安全,完全考虑不到别人,更别说考虑到国家的安危了。
在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就他们的回答让大家大胆的设想:如果当时人们都这么做了,会出现怎样的场景?我们的国家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出正确的做法,体会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让学生自己得出应该“抗战”的结论,而不是用其他的方式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