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本课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莹洁白。特别是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冰花的形态美、颜色美和数量之多。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第二自然段,体会冰花的美,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冰花的美:
一、直观形象感受美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曾说过: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性模块,才能成为感悟课文内容的“打火俄石”。在课始,基于有些学生见过冰花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回忆说说,他眼中的冰花是怎样的。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又出示了各种形态的冰花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们很兴奋,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冰花,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未留意过。任何人都是爱美的,在这样一种美丽的“花”面前,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了它,也爱上了这堂课。
(感受:直观形象,比一般的说教与解释更有效,它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帮助学生加强主体的体验和感悟,增强学生阅读的效果。)
二、关键词句诠释美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顺水推舟,在展示了图片之后,我及时出示了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我让学生找找“漂亮”的近义词,辅助朗读,读出美感。接着让学生重点学习第三句话,找出描写冰花形态、数量、颜色的词语,用笔划出来,并读一读。你认为冰花美吗?从什么地方看出美?相机出示冰花的“树叶图”、“小草图”、“牡丹图”,出示一束束、一朵朵的“冰花图”,让学生从关键词句和直观图中,理解关键词句的意义,从而感受与理解冰花的美。
(遗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被体现,教师的解释成分还是多了一点。我总有这样的缺点:就怕学生理解不透,急着自己解释。其实,该放手时就得放手,这样,学生才有完全长大与自主的一天。)
三、充分朗读体会美
一篇美的文章,需要反复品读、体会,第二自然段写得很美,配乐朗读起来很吸引人。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范读、指名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音乐的相伴下,引领学生来到窗前,静静地、细细地观赏着这迷人的冰花。我发现,有了音乐的课堂,孩子们的感情也格外充沛,那投入的表情、那通红的小脸、那激情的声音,让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美丽的冰花。
(遗憾:有一小部分学生,感情没被激发出来,朗读平淡,拖沓,不够成功!)
四、拓展延伸提升美
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值得学生学习与应用。前一课《大海睡了》,学生们感受到了拟人的魅力,这一课比喻也同样不逊色。在认识了比喻之后,我出示了这样的填空:冰花像( ),像( ),像( ),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忆填空,然后问学生:冰花还像什么?又出示了两句:像( ),还像(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表达。这样的说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更加体会到了美,同时也学会了美的表达。
(感受: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善于把握教材的亮点和课堂教学的有利契机,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与尽情表达的天空,一定会收获满意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