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2012-12-24 王爱荣
在英语教学中,“听和读”是理解性技能,“读和写”是表达的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经历,促使我对于提到的“学生写作中往往充斥着大量的中国式英语”这一现象也深有同感。对于发展学生“写"的这一技能有以下几点想法:
1. 写作能力是语言输出的高级形式。教师坚持将写的训练与听说等语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结构,在习作中进行模仿运用,要指导学生积累词汇,熟悉句法结构,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书面表达要求文句符合英文表达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在听说中训练学生写的能力,如何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系统研究的。
2. 我们在学生编写对话时会指导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的“构思,成文,修改”等方法,但多局限于教师自己的经验之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因素又将如何影响学生写的效果,仍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
3. 学生是写的主体,其实就教学实践而言,本人以为学生在“写”这一个技能上的“分化”更为明显,在写的指导上要重点关注到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的,我们不能局限从语言本体,教材教法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写”的技能,而要延伸到研究学习主体特别是影响学习者复杂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等。在教学中发现,改小练笔非常之累,孩子们的写作中往往有着大量的中国式英语,这是薄弱的英语知识与积累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语言是有个积累的过程的,必须通过一定量的阅读,一定量的输入积累,用的时候才会有东西输出,在每个单元学习中,我都要求学生围绕本单元的话题进行写作。我不仅希望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也是为试卷上的写作题开展训练工作。但是,关于写作,也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件事情。学生的写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中国式英语,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能幸免。我鼓励他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句子,去自己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这样的文章到了应试中,一个错误0.5分,两个错误这个句子就白写了。有时真不知道是引导他们做个“保守派”,还是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确实是学生不断发展的思维与薄弱的英语知识积累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阅读那些地道的篇章,并且要将这样的篇章背下来。我们中国古人信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面是有教育科学道理的。熟读、背诵,将那些正确的语法、词汇用法,地道的表达方式以一种最深刻的方式记录在脑海里,以便在写作时调用。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学生英语报刊、杂志,给学生一些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选文本进行阅读。自选的好处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与兴趣进行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中,将硬性的规定与自由选择相结合。也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教师规定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再自由选择阅读的文本。课外的阅读在评估上难度更大一点,要解决这一问题,与其采取“堵”的方法不如采取“输”的方法,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自由阅读时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估。比如,在教师指定的文本中选读;自由选读指定文本以外的自选文本;做关键词卡片;变笔头完成练习为口头复述等等。但课外阅读的评估须与课内阅读的评估结合使用。比如,课外阅读时允许你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但课内阅读的要求相应要提高,以此检验你自选的阅读文本及阅读方式是否真正对提高自身阅读水平有效,若有效,可再适度放宽课外阅读的自由度,若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则要减小课外阅读的自由度。承认差别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上可以任意地放弃一些孩子,我觉得,当我们将期望值放在一个合理的范畴之内时,我们是不是会有更多一点的耐心,更细致一些的指导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不同的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创造更多一点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我相信是孩子学习语言或是任何一门学科最基础的需求。我觉得高年级学生增加英语的阅读量,给他们一个学习,感悟和积累的过程,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