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254
post:490254

李春辉《三顾茅庐》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6-24 12:55
  • 作者:李春晖
  • 点击量:

《三顾茅庐》的教学反思

南师附小   李春辉

《三顾茅庐》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文历史典故众多,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着重注意在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疑难处下功夫,旨在让学生对这一经典名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课伊始,我们就结合课题——成语“三顾茅庐”做了全面的阐释。紧接着,我们又把《三国演义》这本书全面地进行了了解。然后,用一些常识性的与书中有关的题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引出书中的经典人物,走进课文人物,自然进入课本学习。课文中还有不少常识性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学生容易忽略,不甚清楚的地方。如:隆中、出山、结拜兄弟、半里多路、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如果不加关注,很容易就滑过去,闷在葫芦里了。上课时,我把它们一一揪出来,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对故事内容更感兴趣了!

学习一顾和二顾茅庐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也非常的简单:品读、感悟、写话。先是围绕 “诚心诚意”这个中心,让学生在1、2段中找出描写刘备语言和行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再进行感情朗读。接着,我让学生体会张飞的言行,说说有什么发现。最后,将刘备与张飞对待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作比较,进一步突出刘备的诚意。教案的设计简洁明了,层层递进,便于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并且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找人物言行的句子,抓关键词理解人物的特点,为学习三顾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品读中,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时,还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

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插入了两个小环节: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在理解“刘备见了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时,我问学生:这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学生讲出答案后,我趁势利导:是啊,因为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他的品行与才干在日后出山帮助刘备时得到了充分体现,你们知道有哪些故事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知道的故事,兴致盎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课外广阔的知识海洋,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我相信,日后学生看到《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肯定会情不自禁地去翻阅。

 “胸中有本,手中有法,以生为本,顺学而导。”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余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