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923
post:489923

谢丽 音乐《探寻快乐识谱的密码》

  • 发布时间:2011-12-14 15:03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一、小火慢炖——化整为零的循序渐进式输入知识点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结果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大家同样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的话,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学生的识谱学习是一个大的工程,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低年级主要是通过节奏联系,掌握音符的时值;中年级开始视唱,能用唱名表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高年级不仅要视唱,还要唱准,并且有一定的合唱能力。所以从学生的第一堂音乐课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节奏、读谱知识化整为零,确定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识谱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中。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要做一名巧妇,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食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地来做好这份“食谱”,让学生食之有味,常食不腻。

    例如,四年级的音乐符号学习计划:

    学期初,教师罗列本册的全部的音乐符号;

          

    教学中,根据歌曲内容具体学习,并适当进行调整,启发学生用歌声表现出来;

    学期末,结合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测评,既可单个测评,也可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评价。

   二、以学促教——针对学生特点鼓励自主式学习

    识谱教学几乎是所有音乐学习的难点,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学习,容易即学即忘,兴趣不大。所以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挖掘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学促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自制乐器,快乐地开展节奏游戏。

    低年级识谱教学以节奏训练为主,根据其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兴趣。方法很多,例如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响,做律动游戏,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觉他们对打击乐器非常感兴趣,所以,对于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学生,我就鼓励他们自制打击乐器,来辅助识谱的启蒙教学,他们在情趣盎然的乐器游戏中轻松掌握节奏知识。例如《过新年》一课中,抓住歌曲中“咚锵”的节奏难点让学生用自制的锣鼓进行节奏游戏。他们用月饼盒、鞋盒和筷子做成鼓;用锅盖、家里废弃的铁片当锣,在快乐的锣鼓声中感受愉悦的过年气氛。

一学期下来,他们自制了很多乐器:各种材质的沙锤、响板、小铃、手鼓等。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节奏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有时即使没有音乐课,他们也会带上自己的乐器课间玩耍,课间“敲锣打鼓”的小乐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二)趣味听辨,自信地歌唱音乐旋律。

    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节奏训练,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唱名”、“音高”、“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注意寓教于乐,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要采用了“柯尔文”教学法、竖笛演奏法、情境创设法、旋律接龙游戏法、旋律听辨法等。

中年级很多歌曲结构规整,旋律相似,所以采用听辨比较法比较多,激发学生自主视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田野在召唤》一课为例,介绍如何采用听辨视唱,降低难度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觉视唱。

    1.按节奏练习“梯里通巴”,感受附点、切分音的节奏感。符点音符的运用使田野的召唤更加热情。

教师配上呼唤的动作:“梯· 通 巴—!梯· 通 巴—!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

    2.听辨旋律,运用上、下的手势表示所听到的旋律。

    3.两段旋律连起来用“啦”演唱。

    4.比较一、二乐句,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小节

    5.视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最后填词演唱。

 

    《田野在召唤》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前两乐句节奏紧凑,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难点颇多: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同音仿佛等,如果直接视唱,很难唱准。由于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句的结尾上稍作变化,节奏比较简单,所以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变化。后两个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学生不易唱准确,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将 “召唤”情境与听辨游戏相结合,不仅让难点变得趣味生动,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识谱难点的突破也非常顺利。

    (三) 大胆创作,自豪地展现音乐才华。

    高年级的歌曲难度大,识谱难度也就大,各种节奏型组合在一起,音乐的表情符号、力度符号增多,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对音乐结构、形式了解,对音乐的形象和表现也要理解。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学生容易出现识谱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力强的同学能够拿到歌谱就能唱,表现力强,能力弱的同学开始惧怕识谱,以听唱、模唱为主,课堂上会出现“慢半拍”现象,就是听别人唱了什么音,才开口跟唱。长此以往不仅没有进步,还会丧失以前的识谱基础。所以到了高年级,有老师反应,孩子越大越不会唱歌了,有一部分同学原先能够识谱的反而也不会了。

    高年级学生自主的能力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小曲。此时,创作是很好的途径。在苏少版的高年级教材中,有各种各样让学生创编旋律的练习,如运用旋律重复和“同头换尾”的方法创编旋律短句、对歌曲旋律的节奏、节拍进行改编、为曲调续编旋律等,对于学生创编的旋律,我鼓励学生自己填词作曲演唱,并录制下来,相互交流与分享。

    ① 给学生一段旋律,先分析此旋律的特点,再让学生填词后小组交流,按照旋律唱一唱自己的词,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比比谁写得好。

    ② 给几小节旋律,让学生编排顺序,并分组讨论,说出原由,看谁编排的效果最合理。

    ③ 给单数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出双数小节的旋律,赛赛谁的好听,再将原曲弹奏给学生听,和作曲家比一比,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有灵感,再懂得一点作曲知识,作个小曲并不难。

    ④ 还可以给个别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多数小节的旋律;给词创作整首旋律;自己作词作曲等形式进行创作。

    唱一唱自己的歌,奏一奏自己作的小曲,让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肯定自我。通过创编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通过编写节奏、旋律等音乐活动来培养音乐思维,利于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

    三、家校合作——让孩子将识谱的快乐带回家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0分钟,还应有课前与课后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些学习活动应该是快乐的,孩子真心喜欢的,而不该是占据孩子课余时间的负担。孩子将识谱的快乐带回家,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共同完成。

    1.适当地布置一些前置性音乐作业

     前置性识谱作业针对各个年级类型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愉悦的,孩子乐意去完成的。所以对于音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要慎思而后行。例如,三年级的《七个小兄弟》一课,就是孩子在家里敲击水杯,听辨音的高低。探究的问题就是:相同的水杯,里面水的多少和音的高低有关系吗?几乎每个孩子都回家做了这个实验,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水杯里的水越多,声音就越低。之后再让学生听辨乐器的音色,同类乐器的体积越大的,音色越低沉,例如大提琴的音色就比小提琴的音色要低沉;大管的音色比单簧管要浑厚。学生有了音高的概念,学起七个音符,辨其音高快捷多了。

    2.利用网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音乐的识谱学习有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除了校讯通,QQ群,还设置了专门的音乐邮箱。学期初,将所学的音响资料、重要的知识点放置邮箱,供学生下载自学;学期中,和家长密切联系,鼓励学习进步的孩子,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也让家长感觉到学好音乐的重要性。

    3.录制影像留住孩子的作品

    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然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往往唱过无留声,学生唱得好与坏,是否有进步,自己有时无法准确感知。所以,每学期,各班都要不定期开展音乐展演活动,学生将自己的表演录制下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种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家长也乐意效劳,好的作品放入班级QQ群,供学生与家长共同欣赏。

     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让识谱与其它教学环节一同插上快乐的翅膀,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愉悦,激发他们自主地快乐地享受音乐的生活,促使音乐课堂奏响和谐的协奏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毛尧飞 杨立军.《忙要忙到点子上》.[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06

[2] 刘斐.《快乐识谱》.[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