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813
post:489813

泥工课教学反思 汪清

  • 发布时间:2013-01-04 08:37
  • 作者:汪清
  • 点击量:

泥工课后感

    儿童泥塑活动,是在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中积极开展落实泥塑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和孩子们以各种各样的主题玩泥,很是愉悦,更是因可以和孩子们有一次次泥工艺术的交流而感到兴奋。在这段时间的泥工课的时间里,我有了以下感想与总结,泥工课很有意思,很重要。

     众所周知,儿童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总是习惯于用平面的造型去表现立体的物体,去表现空间的关系,大小、远近、左右都无分别。所以,在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往往看到的是有意识却略显混乱的“3D”立体效果(尤其是画人物或者写实时性作品)。这是因为儿童虽然已有初步的空间知觉概念、立体感,但要把三维的立体物体在二维的纸面上表现出来,需要一个从三维到二维平面的转化过程,即:立体再现过程。而儿童早期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到能理解并完好掌握这一技术的程度。如何发展儿童的立体感,增进儿童空间想象力?多引导儿童进行泥塑创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泥塑”在我国传统工艺品中有着一席之地,尤其惠山泥人更是蜚声海内外。泥塑作为一种流传悠久的工艺既有区别与其它艺术的理论模式,又有一整套完美的内在制作规程,它对儿童的立体感的发展有着不能估量的作用。

一、泥工的材料促进了儿童立体知觉的发展

市面上目前所常用的,能提供给孩子的泥工材料:橡皮泥、紫砂泥、纸粘土等。不论是哪种材料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结构的立体材料,无论孩子如何改变它的模样,它最后也总是以一个立体的形象出现,也许孩子最初想的是搓一个“圆,但这些泥工材料显然是以一个“球”的立体形象呈现。如:一个儿童用彩泥按实物塑造一只小猪,他很容易就能将小猪的四条腿完整地塑造出来,而让他用笔在纸上画时,往往侧面的小猪(四条腿的动物们)都只是画他能看到的两条腿。如果画出四条腿,反而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怪怪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进行泥塑,从中体验深度感和体积感。

二、游戏的形式是儿童进行泥塑活动的良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的直接用途虽只是寻求快乐,而间接的用处则更大。”这要在泥塑课的方方面面与孩子们渗透。在关于如何称呼泥塑课,这么个对孩子严谨的学科词,与其告诉孩子“下周我们来上泥塑课”倒不如快乐地告诉他们“下周把你们的纸粘土带来,我来带你一起玩!”。“玩”与“上”之间的主动与被动,显而易见,与泥做游戏,孩子们的兴趣也就更大了。例如,在上《我做的动物朋友》一课时,我布置一个有情节的动物园背景,我当饲养员,让儿童进行参观,并根据儿童的要求,捏出各种形态不同的动物,如熊猫、大象、兔子等。使儿童即感到新鲜,又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在我的带动下,孩子门争着向我提出他们想表现的小动物的造型,并且询问如何制作。看着儿童求知欲如此强烈,我及时启发他们: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动物,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揉团、捏扁、压平,粘合时手要用点力。儿童认真地听着,用心地操作着,很快便展现出了活泼可爱的各种小动物,其中,不乏很有创意的天鹅、虎鲸等。成功的喜悦挂在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我深深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儿童充满诱惑时,儿童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