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今天在瑞金北村小学听了二节同课同构的《信息与信息技术》课,二位老师共同备课,使用同一份教案,同一个课件,学生的学具也是一样的,教学流程相同,但二位老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各不相同。我比较喜欢王老师承上启下的细致过渡,王老师借不名液体的安全意识教育,王老师最后多了三分钟的替补方案。毛老师是主场作战,他充分发挥了主场优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很好,在学生表演《人有二个宝》时让学生手口并用,增加了表演气氛,在视频通话的过程中很注意学生的文明礼貌。
这一课几天前我也刚刚上过,没有这么多环节,我上课用了王伟老师前一次上这节课的课件,非常喜欢最后一个环节印度海啸小女孩利用所学的知识自救并且救了100多人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学生,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各种学科存储各类的信息,当我们在生活中有的时候就可以用到,而且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或者帮助到别人。在这里可以介绍一下提高信息的获取效果,存储信息的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今天的结尾通过QQ漂流瓶的环节,虽然比较新颖但教育意义有所缺少。
关于信息有四个步骤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二位老师其实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这个四个步骤,但在板书过程中却没有存储不知道是基于什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