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94
post:489494

《黄河的主人》学后记

  • 发布时间:2012-06-14 14:27
  • 作者:甘泉
  • 点击量:

《黄河的主人》学后记

《黄河的主人》是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拦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孙双金、王崧舟这些大家都上过,可谓苏教版的经典名篇。这学期我有幸聆听了区教研员洪灏老师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受益良多。

一、        感受从“朗读”中来。

当学生读第一小节,为了表现黄河的气势而声嘶力竭。

师:并不是声音大就能体现出气势来,我胆战心惊的时候是肯定没办法喊出来

师:“那么小,那么轻…”怎么读出对比,读出黄河的激流。

师:你的朗读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

老师的课从黄河入手,感受黄河的气势,随即走进艄公,感受艄公的勇敢、镇静、机敏和智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读出有关句子和小节。我发现老师上课时当孩子读出有关句子时,并没有让他再来说说从哪里读出来的。而是就读说读,读的语气,读的声音等等。

我明白了:有时感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        感悟从“历史”中来。

老师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带领孩子穿越了时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年代1961年,了解到那个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人们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物资的匮乏、自然的灾害。然后引导孩子讨论作者赞扬艄公的另一番含义,赞颂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

我懂得了“读文章还要读懂作者的心。”

三、        语言从“模仿“中来。

当接近尾声时,老师让同学们欣赏了一组黄河各个流域的风光图片。找到课文描写的哪一张,再欣赏其他的图片并模仿第一小节的写一几句话赞美黄河。有了视觉的直接冲击,再加上第一小节的文字可以参考,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读写结合自然天成。

我知道了“图片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