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54
post:489454

尹不凡《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6-24 09:11
  • 作者:尹不凡
  • 点击量: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后记

                         尹不凡    2011.6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小学语文国标实验版第四册的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满感情的优美诗歌。诗歌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想象世界,用儿童的笔触描绘世界,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小节,通过对夏天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答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铺排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落脚在变成大大的荷叶上。

教学中有几点收获:

一、创造性的使用文本。

因为《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诗歌,是重在对意境的感受,不须一字一句讲解,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对诗句的感悟。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第一遍读课文时,只是让学生找出想变成什么?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使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才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初读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词语,通过填上合适的形容词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在填入形容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为后面的课文朗读扫清障碍,打好基础。

从字、词、句入手创造性地把字词的理解和掌握融入填空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小阶梯,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采到成功的苹果,再进一步到诗中去体会。

二、营造教学过程中对话的平等性和对话形式的丰富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的相互敞开接纳分享,是心灵的沟通,是生命的对话。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课件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以及生动的画面展示,辅以教师娓娓道来的语言,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大胆表达,乐于交流。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以及学生与课外生活的对话等等情境,通过这些情境式对话让学生的心灵与诗歌亲密接触。例如通过聆听夏天声音,让学生一下融入到文字中,感受到文字的美;例如通过挖掘诗歌的可拓展性,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小鱼会在清凌凌的小河中干什么?美丽的蝴蝶会看到些什么?引发对话,使得学生的学习充满张力和个性。例如通过学生与自己生活及课外知识积累的对话,在学习填合适的词中,对一(    )新月,用是表示满月,则是从它的形状写的,又如(    )的小河,课文中是清凌凌,我就设计了拓展换意思差不多的词说说小河,引导学生将生字学习拓展至课外,延伸到生活当中去,建构学生的大语文观,将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学生在这些广阔的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方式,对文本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感悟,向往着去亲近自然,想着用心聆听那蛙鸣,体察那蝴蝶翩飞以及花蕾绽放。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独立性。

在教学过程中,从感知课文、朗读、表演到最后的学习生字等,我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人,教师俨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例如在精读指导时让学生自由选一段读给大家听,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而又充满吸引力的表现平台。然后在根据教学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过于强调朗读技巧,也不把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而用巧妙的语言诱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情地朗读要发自内心、溢于言表。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让学生大胆地解放大脑、大胆地放飞想象,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课题的引出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学生从朗读中去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诗歌的主旨,获得了高尚情操的陶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性,使个性得到张扬,也为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生字的字形,选字扩词造句。但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字(比如,学生很容易把右边的部分写成),就用巧妙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在饶有趣味之中使正确的写法先入为主,对于防止错别字是非常有效的。

下一篇:空间=精彩